a 适应性
b 灵敏性
c 系统性
d 自控性
e 稳定性
2.3.4 可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来达到质量控制目的。
3 编制内容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中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3.1 总则
3.1.1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适用范围
3.1.2 编制《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的主要依据
3.1.3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设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及主要措施
3.2 质量保证体系
3.2.1 质量保证体系模式的说明
3.2.2 质保体系模式中的有关图表
根据质保体系的模式,可绘制下列图表以形象化表达。
a 质量保证体系图 将整个质保体系图表化,
b 质量保证系统图 将某个系统或子系统图表化,
c 质量程序控制图 将某个专项工作按质量管理程序图表化
d 工作程序质量控 将整个检验工作或某专项工作制一览表,按程序列出一览表,并突出控制因素、控制依据及见证和执 行者。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中应至少包含有a、c两种表。
3.3 质保机构概况
说明机构设置、人员结构、主要控制手段及检验工作的跨度和深度
检验机构详细情况应按劳动部劳锅字〔1988〕4号文附件二申请书要求另列。
3.4 各级责任人员的任命文件
3.5 各级责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3.5.1 在质量责任制中应明确地规定所涉及的对象在质量活动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在《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中至少应列出:检验、无损探伤、理化、技术档案等人员的质量责任制,责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或质量保证工程师(质量保证负责人)的质量责任制。
所有质量活动要有检查、有考核、做到职责明确,功过分明。
3.5.2 质量责任制可分为作业层和监督控制层。
3.5.3 检验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级责任制。一般可设检验和相关人员质量责任制,责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或者质量保证工程师(质量保证负责人)质量责任制。
3.6 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3.6.1 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目的是确保检验规则的实施
3.6.2 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应满足质量保证系统所涉及到的范围的需要。一般应有以下内容:
a 技术文件及检验报告审批制度;
b 检验报告质量考评制度;
c 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处理制度;
d 技术资料及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e 检验工作质量信息反馈管理制度;
f 检验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g 检验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h 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3.7 检验规则
3.7.1 检验规则是指导检验工作实施的技术文件。
3.7.2 检验规则应包括:检测性质、检验项目、抽样或取样方式、检测方法、检验结果的评定、复验等等内容。
3.7.3 检验规则可作为质保手册的附录独立存在,其内容可分为:
a 在用锅炉检验规则;
b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则;
c 锅炉产品监督检验规则;
d 压力容器产品监督检验规则;
e 锅炉安装检验规则;
f 压力容器组焊、安装检验规则;
g 气瓶检验规则;
h 汽车槽车检验规则;
i 铁路罐车检验规则;
j 安全附件检验规则;
k 球形贮罐检验规则;
上述规则可根据实际需要制订。
3.8 检验程序
3.8.1 检验程序可作为质保手册的附录独立存在,检验程序应包括:检验前准备、检验方案制定、资料审查、实体检验、综合评定出具检验报告等主要环节。
3.8.2 检验程序的主要内容应符合检验规则的规定;检验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检验规则与检验程序分设或合并。
3.9 质量信息反馈
3.9.1 为使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活动有效地执行并符合要求,应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3.9.2 质量信息是指反映检验工作质量实际状态的原始资料或环节的基本数据,是掌握质量波动规律的基本依据。
3.9.3 质量信息管理要体现出准确、全面、及时,并且规定传递的次序和方式。
3.9.4 质量信息反馈应至少包括:
检验机构外部对检验工作质量的反馈;
检验机构内部对检验工作质量的反馈;
检验质量抽查(包括抽查、报告考评等);
检验工作质量信息处理等。
4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的修订。
4.1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应根据所引用的规程、条例、标准的修改而不断的修订和补充。
4.2 《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相关的章节和内容如作修订和补充时,可以补录的形式另附。
4.3 另就《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的修改权、修改办法、修改周期、实施时间以及解释权作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