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关于印发《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的通知

  五、脑外伤康复
  (一)康复介入时机。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和/或手术治疗一段时间(轻型颅脑损伤2-4周,中型4-6周,重型或特重型6-8周)后。
  (二)康复介入标准。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仍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及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者:
  1.神经学症状不继续加重,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已消除;
  2.未出现新的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脑脊液外引流管已拔除或脑室-腹腔引流管通畅,无脑脊液漏;
  4.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变进行性发展;
  6.无严重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三)康复原则与方法。
  1.原则
  (1)脑外伤的康复越早进行越好,从急性期到恢复期贯彻始终,甚至终身。
  (2)积极的康复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减轻残疾,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
  (3)注意介入的时机和介入方式。
  (4)不同的病人需要设定不同的康复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
  (5)康复过程中注意病情变化,同时考虑安全问题。
  (6)除了专业的康复治疗人员参与以外,还需要家属、陪护、社会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2.方法
  (1)首先由康复人员进行全面的评定,包括躯体功能、精神心理、言语吞咽功能的评定,详细了解病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制定康复方案和目标,并判断预后。
  (2)意识障碍的康复:可通过药物、高压氧等治疗促进病人意识的恢复,家属应积极配合进行亲情唤醒。
  (3)心理障碍的康复:由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或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
  (4)认知障碍的康复:中重度脑外伤病人常合并有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计算力等损害,可以通过药物、高压氧治疗以及认知功能训练进行康复,需要家属积极配合。
  (5)语言障碍的康复:包括语言表达、理解、阅读、书写能力的下降,通常由言语治疗师进行言语训练,家属和陪护需要积极同病人进行言语交流。
  (6)构音和吞咽障碍的康复:评价其严重程度,确定病人的进食方式,必要时保留胃管,由专业人员进行训练,家属在指导下喂食,补充足够的营养,防止误吸或窒息的发生。
  (7)运动障碍的康复:由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进行关节活动、起坐、站立、步行等训练,并指导家属或陪护帮助训练,但需要考虑到病人的病情、体力、心肺功能等情况,同时注意安全,防止摔倒、骨折等意外。
  (8)大小便功能障碍的康复:确定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排便和排尿方式,培养正确的排便和排尿习惯。
  (9)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对脑水肿、脑积水、脑外伤后综合征、继发性癫痫、低颅压综合征、痉挛、精神障碍、压疮、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根据需要请专科会诊,必要时转院诊疗。
  (四)注意事项。
  1.轻度脑外伤病人可以没有任何后遗症,或仅有头痛、头晕、容易疲劳、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能力重新学习或工作。中重度损伤者可能会遗留有偏瘫、失语、认知障碍或并发癫痫等,最严重的会导致持续植物状态。
  2.一般脑外伤病人经过3-6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后,可以出院回归家庭或社会,较重的病人可继续住院康复或转入社区康复。家庭和社会需要对于脑外伤病人有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坚持正确有效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又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六、创伤致残心理康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