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海南、云南、广东3个优势区。其中,海南天然橡胶优势区包括18个县,着力发展高产抗风优良品种;云南天然橡胶优势区包括29个县,着力发展抗寒高产新品种;广东天然橡胶优势区包括13个县,着力发展抗风、抗寒高产速生品种。
主攻方向:以增加我国天然橡胶总产量、促进胶农增收、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一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加快胶园更新改造,强化抚育管理,稳步扩大植胶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苗木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全面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加工布局,在优势区新建或改建一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年产量万吨以上的加工厂,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专用胶比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天然橡胶产业向技术效益型转变。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橡胶树种植面积达到1320万亩,新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单产达到96公斤/亩,年产干胶8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99%左右。建成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标准化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46家,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天然橡胶质量。
12.肉牛。近年来,我国肉牛业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布局不断优化,肉牛饲养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屠宰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肉类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肉食结构中牛肉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对肉牛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肉牛业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专用肉牛品种缺乏、投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需进一步提升肉牛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供给。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中原、东北、西北、西南4个优势区。其中,中原肉牛优势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4省的51个县,着力满足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优质牛肉需求;东北肉牛优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5省(区)的60个县,在满足本区域优质牛肉需求同时,着力开拓东北亚市场;西北肉牛优势区包括新疆、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的29个县,在满足本区域优质牛肉需求同时,着力开拓中亚、中东市场;西南肉牛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5省(区、市)的67个县,着力满足本区域和华南地区优质牛肉需求。
主攻方向:以满足城乡居民对牛肉产品的基本需求为主要任务,鼓励规模育肥,实行集中屠宰,强化品牌销售,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新建及扩建一批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乡镇人工授精站,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扶持养牛大户和肉牛养殖小区牛舍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化粪池或沼气池,推行标准化饲养;三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配套建设青贮和氨化设施,建设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四是加强饲喂、饲草料生产加工、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五是制定活牛出栏、胴体质量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加工和流通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肉牛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牛肉产量达到320万吨,年均增长达到3.6%以上,满足国内牛肉需求的45%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优势区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优势区已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采用部位分割和冷链运输的牛肉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13.肉羊。随着肉羊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羊肉生产大国的地位,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杂交改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羊肉产量持续增长,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未来羊肉消费量将呈上升趋势。但是,肉羊业仍然面临良种覆盖率低、专用饲料供应不足、养殖方式落后、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因素,必须加快改造和发展步伐。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4个优势区。其中,中原肉羊优势区包括山东、河北南部、湖北、山西东部、河南、江苏和安徽7省的56个县,着力发展秸秆舍饲肉羊养殖;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包括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6省(区)的32个县,着力发展高档肉羊养殖;西北肉羊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新疆、陕西4省(区)的44个县,着力发展无污染优质肉羊养殖;西南肉羊优势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5省的21个县,着力发展山羊养殖。
主攻方向:以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改造传统养殖方式,大力培育优势品牌,提高肉羊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构建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支持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建设,提高舍饲规模化养殖水平;三是推行秸秆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加工流通市场体系,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4个具有饲草资源、品种资源、市场资源优势的肉羊优势区,优势区羊肉产量达到240万吨,年均增长5.5%,满足国内家庭羊肉消费需求的48%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60%,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16.5公斤左右,优质羊肉的比重达到50%以上;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羊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品牌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羊肉产量的60%以上。
14.奶牛。近年来,在奶牛优势区的带动下,我国奶业持续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和知名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发展空间广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妥善解决奶牛饲养方式落后、良种化程度不高、奶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京津沪郊区、东北内蒙、中原、西北4个奶牛优势区。其中,京津沪郊区奶牛优势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市的17个郊县,着力提高奶业现代化水平,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保障市场供给;东北内蒙奶牛优势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3省(区)的117个县,着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中原奶牛优势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4省的111个县,着力发展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小区,大力提高奶牛单产;西北奶牛优势区包括新疆、陕西、宁夏3省(区)的68个县,着力发展舍饲、半舍饲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主攻方向: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养殖比较效益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优势区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示范带动全国奶业发展。一是加强奶牛良种繁育,建设奶牛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改良中心、配种站、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信息中心;二是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扶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机械挤奶站;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奶牛群体改良、高效繁殖、标准化规模饲养、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疫病防治和原料奶质量控制技术;四是完善乳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加强奶业预警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奶牛优势区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