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内奶牛存栏量达到1700万头,牛奶产量达到5400万吨,占全国奶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83%以上。机械化挤奶普及率不断提高,原料奶质量进一步改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技术推广、原料奶收购等支持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15.生猪。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食品来源,占我国肉类总消费量的62.5%,在饮食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养猪业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具有“猪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猪肉需求总量仍将继续刚性增长,但受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和产业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确保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沿海、东北、中部和西南4个生猪优势区。其中,沿海生猪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4省的55个县,着力发展现代化养殖,确保一定的自给率;东北生猪优势区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的30个县,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确保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供应;中部生猪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7省的226个县,着力发展健康养殖,稳定提高调出能力;西南生猪优势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5省(区、市)的126个县,着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殖,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拓宽市场空间。
主攻方向:以确保生猪生产平稳增长、保障基本供给、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种猪场,配套建设原种场、扩繁场、种公猪站,提高种猪质量;二是加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养殖大户,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快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完善种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手段,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四是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扩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五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4个优势区生猪年出栏达到4亿头,出栏率达到150%以上;生猪调出量达到2.4亿头,占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60%;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提高到120公斤,猪肉总产量达到3240万吨;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完善,生猪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生猪产品出口增加到80万吨。
16.出口水产品。近年来,我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和水产品贸易大国地位。2007年,水产品出口额达97.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26.3%。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发展进入相对集中、规模化、产业化开发阶段。当前,影响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根治、出口企业创新能力弱、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继续巩固我国出口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扩大水产品出口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3个优势区。其中,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的62个县,着力发展对虾、贝类、河蟹、海藻;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5省(区)的121个县,着力发展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7省(市)的102个县,着力发展河蟹、斑点叉尾鮰、鳗鲡、海藻。
主攻方向:围绕培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大出口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巩固和强化水产品在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大力推行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继续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水产养殖业;二是切实抓好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治理、生产自律、市场准入、科技创新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三是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规范养殖和经营行为,加快渔业组织化、产业化进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内水产原良种体系较为完善、运转高效;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成,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优势品种出口量达到107万吨,出口额达到44亿美元;水产健康养殖基地达到300个。
(三)复合产业带发展方向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物的多样性和我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悠久性,同一区域往往具备适宜多种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资源条件。在目前16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许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适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优势农产品生产,从而使部分品种的优势区在空间上出现重叠,形成复合产业带。受区域内资源、环境、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复合产业带面临着处理多种农产品生产协调发展问题,需要根据产业要素的成熟程度及不同产品叠加的相互影响,合理确定发展方向,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和发展途径,推进产业带科学发展。
在种养业产品叠加的复合产业带内,种植业产品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饲料来源,畜牧业生产副产品为种植业生产提供肥料来源,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产业发展具有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该类复合产业带应以强化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注重关联产业有效聚集、推进种养加全面协调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积极推广优质专用品种,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过腹还田、稻田养殖等循环农业,充分开发农业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整体水平,逐步建立起农牧有机结合、良性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该类复合产业带涉及751个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及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等。
在农作物复种多熟的复合产业带内,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实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不同作物之间可以协调利用光热水土资源、趋利避害,产业间呈现协调共进、协同发展的互存关系。该类复合产业带应根据耕地高负荷利用的现状,以推进耕地用养结合、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技术替代资源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沟渠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和栽培体系,合理搭配农作物品种,推行新型种植模式,加强轻简栽培、保护性耕作、免耕覆盖等新型耕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快机具和技术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促进农机农艺结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该类复合产业带涉及631个县,主要分布在黄淮海、长江流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