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竞争水土资源矛盾突出的复合产业带内,多种农作物在同一生长季节内竞争光热水土资源,多种牲畜竞争饲料、场地等资源,产品之间存在互竞关系,资源利用协调难度大。该类复合产业带应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变化趋势和生产发展目标,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坚持趋利避害,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合理安排种植、养殖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强粮食生产主体地位,统筹安排耕地和其它农用地,不断优化相关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及其关联产业布局和结构;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中心,积极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栽培技术,克服连作障碍;统筹协调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抗灾减灾、保收增效的现代设施装备水平。该类复合产业带涉及579个县,主要分布在北方“一作区”、黄淮海平原、西南丘陵旱作区等。
(四)环境影响分析
上述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在强调生产发展的同时,注重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体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理念,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对各个优势品种的适宜和最适宜生产区域进行布局,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等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在优势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农渔机具节能、农业投入品有效利用等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并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四是针对部分区域出现的多产品叠加、资源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强调通过合理安排农作制度、推进种养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建设复合产业带,有利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五是引导优势农产品实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同时,也可能对局部地区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一是优势农产品集中度提高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风险;二是优势区域产业集聚度的提高,部分优势农畜产品在少数地区高强度生产,可能对当地资源环境造成一定压力。针对这些问题,要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科学规划和引导,正确处理专业化和多元化生产的关系,加大动植物保护力度。同时,加强优势区域生态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资源环境质量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做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
五、主要政策措施
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必须立足国情,统筹谋划,注重实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在制定有关政策、编制相关规划时,注重与本规划衔接,把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作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培育优势品种,做强优势区域,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一)加强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道路。优先在优势区域建设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优势农产品科研经费投入,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有效聚集长期追踪优势农产品技术需求的研发力量,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依托重大工程和国家科技计划,在动植物育种、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重点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尽快形成适应不同优势品种、不同优势区域要求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针对产业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优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核心技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不断充实优势区域基层技术推广力量,完善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确保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积极扶持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和完善县及县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使之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增强生产指导、技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重大工程项目对优势区域的倾斜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现状,加大优势区域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力度,抓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和务农技能,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二)完善农业设施装备,强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础支撑
突出抓好优势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现有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改善耕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增强各类优势农产品基础产出能力。在实施好现有粮食生产各项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以粮食优势区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重点省区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全面提升优势区域总体粮食产出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科技集成应用能力,完善综合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现代物流设施与手段建设,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农垦企业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以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为重点,加快制修订一批与优势农产品相关的标准。率先在优势区域实施农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和转化,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专项资金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并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加强认证监管,健全淘汰机制,推行地理标识制度。加大优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部级专业性、地方综合性和优势区域重点县质检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保护产地生态环境。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优势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