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

  四川、甘肃、陕西省受灾工业企业达17923家,直接经济损失1048.7亿元,其他经济损失约830亿元,受损厂房5045.7万平方米,受损设备37.2万台(套),其中规划区内受灾工业企业12492户,直接经济损失961.8亿元。四川省受灾工业企业16280家,直接经济损失997.8亿元;39个重灾县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934亿元,占全省的93.6%;重灾企业2945家,需异地重建企业847家。甘肃省受灾工业企业761家,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8个重灾县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21.1亿元。陕西省受灾工业企业785家,直接经济损失19.9亿元,4个重灾县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6.7亿元。
  规划区内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损失较大。东方汽轮机、中化蓝星机械等一批骨干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受损严重,规模以上机械装备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亿元。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0%左右,全行业直接经济损失约43亿元,长虹集团、九洲集团损失惨重。规划区内是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60%以上的磷矿损毁,近90家磷矿和磷化工企业受损,宏达集团、龙蟒集团、蓥峰实业等3个骨干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攀长钢、阿坝铝厂损失分别达3.5亿元、5亿元。陕西有色集团、略阳钢铁有限公司受损较大。剑南春集团固定资产损失8.2亿元,原酒损失9.6亿元。阿坝制药厂全部毁损,财产损失2.3亿元。部分重点项目在建工程损毁。什邡、绵竹、北川、汶川、平武等重灾区工业基础设施基本全部摧毁。四川灾区44个工业园区、42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和陕西5个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二)工业企业受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汶川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省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四川规划区内的重大装备、电子信息、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食品饮料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东方汽轮机等龙头企业严重受灾,使与其有生产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四川省39个重灾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4左右,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因灾减少300亿元左右,将影响全省工业增长和GDP增速。甘肃、陕西省重灾县区工业受损也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地震对规划区内就业也带来巨大冲击。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预计规划区内工业企业入库税金有所减少,工业发展带动作用下降,反哺农业的作用降低,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规划区内工业发展速度将滞后于其它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广元、阿坝、雅安、陇南、甘南、汉中等地区恢复重建难度更大。同时,地震也将对灾区承接产业转移产生较大影响。
  (三)灾区工业恢复重建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地方政府组织协调有力,兄弟省市对口支援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为灾后重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灾区人民和企业恢复重建、加快发展的主观愿望强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动力。
  规划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水电、天然气资源,磷、硅石、石灰石、煤炭、大理石、芒硝、石棉等非金属矿资源储量较大,铁、锰、铅、锌、黄金等金属矿产资源有一定储量,农林牧资源丰富,中药材品种占全国40%以上,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成德绵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校7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拥有中科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电科技等一大批研究院所,科技实力雄厚。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四川灾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水电、油气化工、冶金、食品饮料、现代中药等优势特色产业,涌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重点企业,数字视听、软件、大型成套设备、磷化工产品、钛白粉、中成药、烟酒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市场份额。甘肃、陕西规划区内采选冶炼、水电和农产品加工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和市场环境,为规划区内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规划区内及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居民消费潜力大,也是西部物资集散枢纽。灾后重建将会拉动工程机械、水泥、钢材、家电、日用品等行业较快增长,有助于形成一个较大的消费增长点。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保障、市场环境,恢复重建工作将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2.制约因素。
  规划区内人均拥有耕地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灾害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部分地区可供建设的空间狭小,许多地区已不具备通过就地发展工业解决就业的基本条件。企业损毁严重,部分企业贷款基本条件缺失,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缺口巨大。规划区内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自救能力有限,就业压力加大,亟需政府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采矿业受损严重,重要原材料需要从区外调入,随着恢复重建的全面推进,煤电油气运将更趋紧张,生产要素保障困难。
  充分利用恢复重建的各种积极因素,加快工业企业恢复重建进程,优化规划区内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整个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恢复重建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努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着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工业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为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有序推进。遵循区域总体布局,兼顾恢复重建与发展提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区分缓急,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切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合理布局,促进集聚。根据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着力加快工业园区(集聚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集约发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恢复重建必须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厉行节约,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树立新的资源观,建立完整、高效、合理的产业链,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灾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多元筹资,开放发展。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筹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发挥灾区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企业主体,政府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灾后重建的主体作用,注重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政府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阶段任务与目标
  1.恢复重建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2008年7月-12月):灾后重建前期准备阶段。根据灾后重建规划确定的任务和项目,抓紧项目选址、环境影响和节能评价等前期工作,加快项目核准工作,协调解决企业重建的项目用地、资金和能源保障。率先推进前期工作到位的灾区支柱产业、基础性产业、建材企业以及骨干企业的恢复重建项目,力争有恢复能力的企业在年底前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8月):全面启动建设阶段。修复开工一批毁损相对较重的工业项目,做好异地建设重大工业项目的准备工作,抓好新规划工业园区(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建规划的大多数项目具备开工条件。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1年9月 ):发展提升阶段。随着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灾区优势特色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电子信息、磷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和工业园区的发展要超过震前水平。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本规划,使规划区内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三年后规划区内工业发展达到或高于震前水平,为“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大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逐步形成一批联系紧密、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整合、污染集中治理的工业园区(集聚区)。
  --劳动就业。坚持以扩大就业为导向推进恢复重建,到2010年,规划区内工业企业职工总数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
  --节能减排。到2010年,规划区内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较震前下降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6%,“三废”排放、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家规定。
  三、产业定位和生产力布局
  根据规划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将灾区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区域,综合审视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明确区域工业发展产业定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
  (一)规划区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按地质地貌及地理单元,以龙门山为界划分山前、山中及后山区域,并依据重建强度将规划区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类地区[2](注[2]:重建分区的范围根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确定。)。
  --适宜重建区。在提升抗震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工业以就地恢复和县域内调整为主,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石化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中药材加工、医药等产业,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园区(集聚区),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四川、甘肃、陕西规划区分别成为成德绵经济区、天水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度重建区。有序迁出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逐步关停、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在严格论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矿产资源,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工业园区(集聚区),近期可适度发展水电、矿产开发、建材工业,大力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重建区。这一区域成灾覆盖面大、潜在地质威胁严重,生态环境本底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建设用地严重匮乏。除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小、主要为本区域内服务的企业外,其他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原则上应实施搬迁。
  (二)区域产业定位
  根据规划区内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就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品牌突出的区域经济,努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成都灾区。加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力度,发挥成都在全省受灾地区中特大中心城市的特殊优势,恢复、重建、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成为带动灾区恢复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德阳市。充分发挥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重建,提高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强县(市、区)的优势,修复整合提升磷化工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
  --绵阳市。发挥全国唯一科技城特殊的科教资源、产业优势,恢复发展和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特殊钢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规划布局北川、平武等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我国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广元市。发挥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恢复发展高水平载能有色金属、军工电子、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规划布局青川、朝天等县(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连接川陕甘区域的绿色制造业基地。
  --阿坝州。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建材和民族旅游用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