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建设合作工业园区,探索建立“飞地经济”。依托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区),支持对口支援地区与受援地区按合理布局的原则,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承接支援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适当调整生态重建区行政区划,积极探索阿坝州、广元青川等严重损毁地区在毗邻地区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在崇州市设立成都中小企业园。
表5 对口援建合作产业园表
园区名称
| 所在地
| 援建主体
|
都江堰-川沪合作产业园
| 都江堰市
| 上海市
|
彭州-川闽合作产业园
| 彭州市
| 福建省
|
崇州-川渝合作产业园
| 崇州市
| 重庆市
|
什邡-川京合作产业园
| 什邡市
| 北京市
|
绵竹-川苏合作产业园
| 绵竹市
| 江苏省
|
北川-川鲁合作产业园
| 北川县
| 山东省
|
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
| 青川县
| 浙江省
|
剑阁-川黑合作产业园
| 剑阁县
| 黑龙江省
|
汉源-川鄂合作产业园
| 汉源县
| 湖北省
|
黑水-川吉合作产业园
| 黑水县
| 吉林省
|
茂县-川晋合作产业园
| 茂县
| 山西省
|
--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集中实施节能工程,综合治理污染,促进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根据资源和环境条件,支持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天水、汉中等地依托现有工业园区设立循环经济工业集聚区。在合理布局工业园区(集聚区)的同时,配套建设工业园区水、电、路、气、信息化等设施,适度超前规划工业园区物流、环保、技术研发、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节能环保,把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设系数作为项目准入的衡量指标,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引导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入驻园区。
四、结构调整和恢复重建重点
(一)优化提升规划区内产业结构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水泥、钢铁、铁合金、焦化、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结构调整,对列入国家淘汰类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并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的企业,坚决不予恢复;根据重建需要,对属于淘汰类产业目录的产品、工艺、生产线和企业,逐步予以淘汰;关闭重要水源保护区内污染严重的企业。把安全生产纳入恢复重建过程,确保安全技术和设施投入。
专栏二 淘汰落后的重点领域
淘汰平板玻璃普通平拉工艺生产线及日熔化量100吨以下的“格法”平拉生产线;窑径2.2米及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建筑卫生陶瓷土窑、倒焰窑、多孔窑等落后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装备;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生产工艺与装备。
淘汰攀长钢落后的5吨、10吨电炉8座,横列式轧机5套设备,总计60万吨落后产能;阿坝铝厂2万吨落后电解铝能力;略阳钢铁有限公司275立方米和300立方米高炉各一座。淘汰3500KVA以下的铁合金(工业硅)矿热炉。
淘汰受灾地区4万吨/年以下的硫铁矿制酸生产装置、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和3000吨/年以下黄磷(2008年底淘汰) 、单线1万吨/年以下有钙焙烧铬化合物生产线。淘汰1万吨以下环保未达标再生纸、3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等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的烘茧、缫丝、织绸工艺及设备。淘汰74型印染生产线。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见效快、带动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发挥成德绵以及宝鸡科技资源集中、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依托东方电气、二重、长虹、九州、龙蟒、北方动力以及宝光集团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制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进一步加大对研发实验条件的投入,加大对重建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领域关键环节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数控系统、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流程(CAD/CAM/CAPP)、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结合。鼓励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规划区中心城市科教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
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废墟清理和废物利用。按照废弃物的产生量和交通情况,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原址恢复生产企业必须依据“以新带老”的原则,淘汰原有不能满足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工艺及设备;对原有生产工艺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按照“三同时”原则,做到环保设施和生产设施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运行,使恢复后的企业生产能够满足环境保护要求。以冶金、煤炭、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抓好高能耗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专栏三 德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整合区域内相关磷化工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形成硫、磷、钛、氟化盐和建材、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硫酸与钛铁矿生产钛白粉,副产品稀硫酸可在磷肥生产过程中进行消化,解决了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稀硫酸的处理问题,钛矿渣用于生产水泥;湿法磷酸副产磷石膏可生产硫酸并联产水泥和石膏板,不仅可补充硫酸供给,减少硫铁矿或硫磺的使用量,同时有效的解决了磷石膏的长期堆存,并使其变废为宝;湿法磷酸副产氟硅酸可生产无水氟化氢、铝用氟化盐并联产白炭黑,资源化利用了氟硅酸中氟和硅两大元素。新规划的工艺流程做到了物料全部循环利用,无废渣、废水排放。
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德阳市旌阳区为中心,壮大提升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带动中小装备制造企业配套发展,建设面向社会的铸锻中心等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以绵竹新市、什邡灵杰工业园为载体,规划建设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都市彭州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崇州家具、鞋业产业集群档次,培育发展绵阳数字视听产业集群、三台纺织印染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汉中市略阳、宁强、勉县等地有色冶金、中医药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宝鸡陈仓区装备制造业。
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以及股份制等形式做强做大。鼓励大型载能企业建立自备电厂,实施煤电、煤化、煤冶一体化经营。积极支持优势企业创建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重点出口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将研发、制造、服务等有关流程外包,引导各类中小企业积极主动与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协作,形成具有四川、陕西产业和灾区特色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
1、原材料工业。
--水泥。为保证恢复重建对水泥的集中需求,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大型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四川省规划期内新增新型干法生产能力5000万吨,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000万吨,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27%提高到70%以上。到2010年,甘肃、陕西省灾区新增新型干法水泥220万吨和310万吨。
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需求量大的成都、德阳、宝鸡等地区,主要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石灰石资源能够满足要求的甘南汉中等地区,以减少运输量和满足本地区需求为原则,发展日产2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并同步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在资源缺乏地区,建设水泥粉磨站和水泥制品生产设施。
图1 受灾地区水泥产业发展项目分布(略)
--新型建材。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原则,结合抗震与建筑节能需要,坚决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发展安全(轻质、高强)、节能、舒适、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页岩空心砖和砌块、页岩多空砖等实心砖,积极发展加气混凝土自保温新型墙材,适量发展轻质隔墙板。鼓励支持利用灾区农业废弃物、建筑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发展混凝土空心砌块、实心砖等,适当发展灾后大批工业厂房建设所需的彩钢夹芯板。配套发展新型节能门窗、防水材料及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
专栏四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汶川地震引致倒塌房屋680万间,受损房屋2300万间,两项合计产生建筑垃圾5亿吨,如露天堆放,占地5万亩,需要花费巨资进行处理。
---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轻质材料、工程结构制品、复合墙体、再生混凝土等新型墙体材料,用于灾区重建家园时建房、铺路。开发利用各种尾矿矿渣生产墙体材料及替代水泥用粘土。
---在建筑垃圾比较集中的重灾区建设一至两个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工程,包括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装置示范工厂、再生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等,促进形成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我国自主创新成果,运用密闭式的全自动机械化设备工艺,对灾后巨量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制定利用建筑垃圾循环使用的扶持政策,采取政府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设,市场化运作来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
--冶金工业。调整生产力布局,做强做精特殊钢,严格控制生产规模,重点发展汽车、军工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需要的特钢精品以及高温合金和钛材等,将攀长钢建成国内外先进的特钢及钛材生产基地。支持达钢、略阳钢铁重组改造。恢复现有符合准入条件的铁合金企业生产,并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和调整力度,积极采用先进工艺,调整生产力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在规划区内近期不再规划新建铁合金企业。鼓励发展稀土硅铁、硅铝钡钙等高附加值的特种铁合金和复合铁合金。切实抓好余热余压利用和废水、废渣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有色金属。依据电力、交通、自然地质、矿产资源等条件,按照产业政策规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适度发展电解铝、铅锌冶炼等高载能有色金属产品。支持阿坝铝厂恢复重建,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德阳、陇南、汉中等铅锌企业在恢复原有生产能力基础上,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锌废渣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