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重点抓好磷矿以及龙蟒集团、宏达股份等骨干企业恢复重建,发展磷铵、磷复肥、饲料磷酸盐、黄磷、精细磷酸盐等磷化工优势产品,进一步优化磷化工产业链。整合小型磷矿资源,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引导磷化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利用磷石膏等废弃物发展新型建材。鼓励清洁技术的推广使用,做大做强铬化工等精细化工产业,延伸基础产品产业链。严格按照国家
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对受损电石装置进行恢复重建。在灾区石灰石、煤炭、水电丰富的地区,开展电石清洁生产能力布局,建设大型密闭式现代化电石生产装置,替代落后生产装置。继续做好80万吨乙烯项目和1000万吨炼油项目的评估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勉县远东化肥30万吨高效磷复合肥改扩建工程。
2.重大装备与汽车工业。
--机械装备制造业。以东方电气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清洁高效的火电、水电、核电、气电成套装备,形成100-1000MW发电机组100台综合能力、1.5MW风电机组1000台生产能力。同时开展生物、潮汐发电设备研制。以二重集团为龙头,重点提高急需的水、火、核电大型铸锻件的供应能力;建造8万吨模锻压机,发展大型飞机和其它大型模锻件;提高大型冶金成套设备为主的成套装备技术水平和成套能力;为解决特大型产品整体运输出川难的问题,建设出海组装加工基地。以宏华石油机械为龙头,发展大型石油钻采产品。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为重大装备配套的中小企业进入园区集约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鼓励发展机械装备再制造。
--汽车制造业。在现有整车制造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提高生产水平,规划期末形成33万辆各类汽车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灾后基础设施重建需要的自卸车、挂车、平板车和各种专用车。 适合西部使用条件的重型、轻微型载货汽车;环保节能型乘用车和天然气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整合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产业的集中发展,支持已在灾区落户的整车企业恢复重建发展。支持绵阳华瑞、新华内燃机、都江堰银河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恢复建设。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
3、消费品工业。
充分利用灾区农产品原料资源优势,发挥轻纺行业在延伸农业产业链、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项目的恢复重建。
--食品。支持剑南春等企业以节粮、节能为目标,控制白酒总量和食用酒精产能,着力抓好酒糟的综合利用,发展优质品牌白酒和啤酒。研究开发柑橘、苹果等果蔬发酵酒和中药材营养、滋补型低度酒。支持绵阳双汇、中粮米业、广元高金、宝鸡详和面粉等企业恢复重建,提高肉制品、粮油制品以及地方传统特色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什邡、绵阳卷烟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做强优质卷烟和雪茄烟。鼓励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到灾区建立生产分厂或原材料基地,实施品牌连锁经营,推动灾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四川广元、雅安和甘肃康县、陕西宁强、略阳、勉县等市县发展茶叶、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化。
--轻工。依托竹浆原料资源优势,加快林、浆、纸一体化建设,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力度。注重猪皮制革等皮革鞣制新技术和高档皮革制品开发,提升皮革及制品加工水平,引导皮革及制品企业集聚发展。发展新型环保装饰材料、实木家具、板式家具、办公家具、藤家具等产品。支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及旅游工艺品发展。
专栏五 支持少数民族用品发展
阿坝、甘南地区的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极为集中,是藏羌文化浓郁、生态资源富集的旅游胜地。
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产工艺为重点,培育和壮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工艺品产业,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绿色旅游产业的需要。支持阿坝、北川、甘南等民族地区的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针纺织品、服装、饰品、食品、旅游工艺品等定点企业发展,设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专项。
以阿坝等民族地区为重点,建设川西北中药、藏药产业发展区。
--纺织。发挥本地区竹、蚕丝、粘胶等原料资源优势,按照纺织服装产业链配套集聚发展。推广采用新型纺机装备和技术,提高棉纺织生产效率和产品档次。配套发展印染业,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以成都、德阳、宝鸡等都市服装产业为重点,发展童装、职业装及休闲装,培育建设服装知名品牌。支持有实力企业建立贸工农一体化桑蚕基地。鼓励采用烘茧节能新设备和缫丝污水零排放技术,加强茧丝资源综合利用。以绵阳、南充、汉中、宝鸡等传统茧丝绸主产区为中心,发展丝绸深加工产品。
--医药。立足灾区中药材资源和医药企业集聚优势,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基地建设,推行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以四川阿坝、成都、广元、绵阳、甘肃陇南、陕西汉中为重点,大力发展有地区特色或较大优势的道地药材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藏药等中医药优势产品。依托区域科研资源,在成都、德阳、绵阳、汉中、宝鸡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支持九寨天然药业、江油恒源、陇南独一味、新天药业、宁强天洋制药、略阳立源菌业等重点制药企业开发生产特色中成药、生物制品、藏药和药物类保健品。
4、电子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形成年产400 万张PDP显示屏能力;做强数字视听产业,建设年产数字电视整机800万台、机顶盒1000万台的研发、生产基地;壮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做精网络及通信产品;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提升元器件及材料的产品档次,巩固军工电子优势,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产业布局要向中心城市集中。成都重点加快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等四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绵阳重点加快数字视听、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德阳依托机械重大装备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广元重点加快军工电子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充分发挥成都软件产业基地、成都电子元件产业园、绵阳数字视听产业园的优势特色和聚集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建设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园、绵阳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园等一批新的特色园区。
5.国防科技工业。
恢复重建以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布局为依据,充分考虑重建单位的能力定位、专业优势等实际情况,以能力恢复和提升为目标,避免盲目扩张规模和重复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体现先进、节能、环保要求,重点恢复与建设科研生产必需的核心、关键能力,一般加工能力尽可能依靠社会化协作解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
(三)恢复重建重点项目
1、灾区受灾企业项目。
规划区内51个重灾县市区恢复重建项目3601项,其中,原址恢复类2261项、原址重建类729项、异址重建类611项。四川、甘肃、陕西省规划区内工业园区(集聚区)基础设施恢复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64项。根据灾区土地利用规划,独立工矿区恢复重建用地9800公顷,其中规划新增建设用地4000公顷。
表6 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3](注[3]:《汶川地震灾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2702号)已发布了781个受灾较重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名单,本规划发布第二批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名单,其他项目名单由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发布。)(单位:个)
| 合计
| 四川
| 甘肃
| 陕西
|
原址恢复类
| 2261
| 2057
| 152
| 52
|
原址重建类
| 729
| 564
| 99
| 66
|
异址重建类
| 611
| 459
| 103
| 49
|
合计
| 3601
| 3080
| 354
| 167
|
2.支持灾后重建的相关项目。
在恢复重建中,区域性产品需求较大的是水泥、墙体材料、建筑钢材等产品。
--水泥。震前四川省水泥生产能力7700万吨,规划期内最高年份缺口2600-3000万吨左右。四川省新增干法水泥能力5000万吨,逐步淘汰3000万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新型干法能力控制在7000万吨左右,水泥总规模控制在10000万吨。预计2008年底新增生产能力1760万吨,2009年6月底前再新增生产能力1110万吨。
2007年,甘肃省水泥产能1840万吨,产量1500万吨,规划期内甘肃省新增两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新增能力220万吨。
2007年,陕西震前水泥产能4500万吨,产量3000万吨。陕西省汉中市新增两条日产2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线,新增能力310万吨。
--墙材。依据灾后重建轻体材料的市场紧缺程度与灾后三年规划期过后墙体材料的市场容量,在各受灾市县规划并重点扶持建设1~2家年产规模在1亿块(标砖)以上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和建筑垃圾、尾矿尾渣再利用企业。
--钢材。根据灾后重建对钢材需求的预测,预计规划期内需求量为3700万吨,最高年份缺口400万吨。重点支持攀钢、达钢、德钢、威钢、龙钢、汉钢、略钢等钢铁企业增加重建所需钢材品种,满足灾区建筑钢材需要。
3.项目资金筹措。
震后受灾严重企业资产损毁或大幅减少,需采取特殊的筹资方式,通过政府引导、银行贷款、多元投资、企业自筹等方式进行多渠道融资。
--政府投入。在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安排工业专项,地方财政可根据地方财力, 与中央财政配套。统筹使用中央财政经常性预算资金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信贷融资。对受灾地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研究设立工业恢复重建特别银团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受灾地区恢复重建。通过市场化运作设立灾后重建投资基金,探索建立受灾较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带动商业银行贷款。受灾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可在满足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资金,支持当地恢复重建的合理信贷需求。
--企业自筹。企业恢复重建必须立足自筹建设资金,除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外,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融资、争取国外优惠贷款等多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