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粮食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两线运行,分别核算,搞活经营”的原则,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各地粮食企业要深化改革,自我发展。
五、积极扩大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
20、内贸部门由过去单纯的国内经营,向内外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有助于壮大内贸企业的实力,发挥国合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还有助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由内贸部门根据国内市场需要,提出重要商品进口计划,并组织投放市场的决定,使内贸系统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控市场方面迈出实际的步子。
21、赋予内贸企业进出口权的试点,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得到进出口权的内贸企业,要采取建立出口基地、开辟客户渠道、培养专业人才等实际步骤,扩大出口的能力。要同有关部门积极协商,使已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能经营自己的主营业务,平等地参与对外贸易。没有进出口权的内贸企业,要积极采取与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联合联营等方式,参与外贸经营,扩大进出口业务。积极扩大劳务技术出口,带动相应商品和管理技术的出口,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22、在六个城市和五个特区进行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商业零售企业的试点工作,要继续抓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积极试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连锁商店、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有计划地探索建立中外合资、合作批发企业,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流通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23、要结合流通企业服务、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档次服务和产品方向投入,提高流通服务和流通工业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大仓储、运输、配送等流通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流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步伐。
六、推进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
24、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流通效率。从现在到本世纪末,要集中力量加快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多方筹资、投资,改造和新建一批基础设施,包括改造现有仓储设施2000万平方米;建立4000万吨粮库,40万吨食用油罐,40万平方米储备糖库,80万平方米棉花储备库,500万平方米化肥仓库,2万吨农药储备库;新建和改造铁路专用线150公里;增加运输车辆和运输船只;建立100个大型经营场所,改造200个中型、1000个小型经营网点;建立10个大型钢材、木材和散装水泥及混凝土等加工配送中心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重要商品市场监控及国家调节储备调度网络系统,批发市场电子交易信息网络系统,流通网点的电子化管理系统。大力发展集装、散装、冷藏、大吨位汽车等新型运输方式,逐步建立与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储运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一个大型废金属交易市场和全国再生资源网络系统,加快提高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原材料与能源的节约代用技术,建立健全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