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残疾人基层工作会议,有力推动了社区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建设和完善,为社区康复提供了组织保障和较好的工作条件,许多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都成了推进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康复协调员,给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
国家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中的社区配发康复训练器具和社区康复员培训等工作,不仅直接为1358个社区提供了支持,也带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社区康复工作的投入。在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配套实施方案中,我们正积极争取财政部按覆盖人口整合加大对社区康复的投入。
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环境,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相关部门和中国残联共同创造的政策条件,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政策、积累的经验,基层残疾人工作普遍活跃的局面,“十一五”规划即将给予社区康复的更多支持,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都为社区康复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康复工作在示范区培育和创建工作的带动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工作局面。
二、关于今年的康复工作
2005年康复工作进一步创新思路、调整布局,在三个领域实现新突破:一、加大重点项目实施力度,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二、狠抓社区康复,推动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策指导能力,召开2次全国会议,出台4个重要文件,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
第一,圆满完成“十五”康复任务
2005年,全国共为35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任务,比预定目标增长28%,服务总量比“九五”期间增加200多万人次。
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历时两年,7个配套项目的11项工作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直接受益残疾人超过30万,大腿假肢安装、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等项目开辟了新工作领域,为“十一五”工作打下基础。
重点任务完成的同时,康复各业务领域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积极推动白内障无障碍区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除西藏外,目前北京、辽宁、河南、山西等7个省市启动无障碍区建设项目;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积极参与精神卫生立法,推动各地配套加大免费服药项目投入;辅助器具工作,积极试点建立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建设;聋儿康复工作全面推动机构达标验收,并总结推广家长学校等社区康复经验;盲人定向行走、智力残疾康复等试点工作形成新的工作经验、模式。
康复工作的显著成效带动了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视。北京、上海、陕西等地将康复救助行动列入政府为群众办实事计划。广东、浙江等地推动康复工作相关立法。2005年,从全国范围看,康复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运转机制更加顺畅。
第二,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创新思路,调整格局,推进事业发展
首先,继续下大力气把社区康复作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关键抓手来推动,注意依托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大面积普及康复服务。
今年1月,与卫生部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一步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之中,带动了各地康复工作思路的调整。为落实《意见》,又联合卫生部、民政部组成专家组,历时半年,制定《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提出开展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设想。今年11月,与卫生部、
民政部共同会签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今天我们在这里正式启动了培育活动。
其次,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的规范管理,建设好各类服务阵地与技术资源中心。
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修订完善了《省残联康复中心工作标准(试行)》,推动省中心规范建设。小泉理事长出席会议,要求各省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省级康复中心发展。在中国残联的大力推动和各省市艰苦努力下,2005年,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有5个省中心正在进行扩建、新建,有8个省中心在积极争取扩建,江苏、四川两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在去年验收12个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对浙江、福建、江西、等14个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进行了评估验收。在深圳、广州等地建立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进一步推动省级康复中心内建立低视力康复门诊。
第三,制定《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005-2015年)》、《审评方案》以及《
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