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
1994年以来,我部对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了3次评估定级。评估定级工作对推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业务建设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部决定2009年在全国开展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
一、 评估定级工作范围
这次评估定级的对象是全国省、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包括少年儿童图书馆)。
凡能够开馆接待读者的图书馆都要参加评估,因馆舍改造或搬迁等原因闭馆的图书馆须经上一级文化行政部门批准方可不参加评估。
二、评估定级标准
评估定级工作以文化部制定的省级、地市级、县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和定级必备条件(见附件)为依据,文化部将对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图书馆命名为一、二、三级图书馆。
此次评估的数据以2008年为准(标准中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2009年的数据高于2008年数据,可取高值。
三、评估定级工作的组织领导
评估定级工作由我部社会文化司负责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文化厅(局)负责组织本地区的评估定级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评估计划,组织专家评估组,对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审核地市、县市级图书馆的评估结果和定级名单,报送文化部;对评估工作进行总结。
四、评估定级工作方式
我部社会文化司负责组织对省、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图书馆进行评估。
各省(区、市)文化厅(局)负责组织对所属地市、县市级图书馆进行评估。
专家评估组成员一般应具有副研以上专业职称,熟悉图书馆评估标准,有一定的评估工作经验,公道、正派。
各省(区、市)文化厅(局)业务主管部门应参与图书馆评估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 评估定级工作步骤
(一)2009年8-10月对地、县级图书馆进行评估。
(二)2009年10-12月对省、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图书馆进行评估。
(三)2009年10月底前,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将地、县图书馆的评估结果和总结报告报送我部社会文化司。
(四)2009年底,经我部审核并征求各省(区、市)文化厅(局)意见后,确定评估定级结果,并命名一、二、三级图书馆。
六、工作要求
各地要高度重视此次评估定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参加评估工作,对照评估标准的要求,寻找差距,努力整改,以评促建,积极争取改善办馆条件,努力改进各项业务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各项工作迈向新的台阶。要坚持实事求是,坚决杜绝和防止弄虚作假。
请各地将本省(区、市)评估安排于2009年6月底前报送我部社会文化司。
联系人: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图书馆处 贾璐
联系电话:010-59881738 传真:010-59881738
特此通知。
附件:
1.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
2.地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
3.县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
4.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评估标准
5.地市级少年儿童图书馆评估标准
6.县市级少年儿童图书馆评估标准
7.省、地市、县市级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
8.省、地市、县市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
附件1:
省 级 图 书 馆 评 估 标 准
本标准分七大部分,共1000分,其中:
一、 办馆条件 180分
二、 基础业务建设 250分
三、 读者服务工作 270分
四、 业务研究、辅导、协作协调 120分
五、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80分
六、 管理 80分
七、 表彰、奖励 20分
标号
| 指标
| 标准与因素
| 分值
| 备注
|
1
| 办馆条件
|
| 180
|
|
11
| 设施
|
| 30
|
|
111
| 馆舍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 3.0↑
2.5↑
2.0↑
1.5↑
1.0↑
| 20
15
12
10
7
| 不含职工宿舍及临时建筑。
|
112
| 阅览室面积
(万平方米)
| 0.8↑
0.7↑
0.6↑
0.4↑
| 5
4
3
2
|
|
113
| 阅览座席
(个)
| 1200↑
1000↑
800↑
600↑
| 5
4
3
2
|
|
12
| 现代化技术设备
|
| 40
|
|
121
| 计算机数量
(台)
| 300↑
250↑
200↑
150↑
100↑
| 10
8
6
4
2
| 含122、123。
|
122
| 提供读者使用的
计算机数量
(台)
| 120↑
100↑
80↑
70↑
60↑
| 5
4
3
2
1
| 含电子阅览室。
|
123
| OPAC专用计算机数量
(台)
| 12↑
9↑
6↑
| 5
3
1
| 供读者检索专用计算机。
|
124
| 计算机信息节点
(个)
| 400↑
300↑
200↑
100↑
| 5
4
3
2
|
|
125
| 宽带接入
(Mbps)
| 100↑
50↑
20↑
10↑
| 10
8
6
4
| 指接入因特网带宽。
|
126
| 存储容量
(TB)
| 12
9
6
3
| 5
4
3
2
|
|
13
| 经费
|
| 55
|
|
131
| 财政拨款
(万元/年)
| 2000↑
1600↑
1200↑
900↑
600↑
| 35
30
25
20
15
|
|
132
| 新增藏量购置费
(万元/年)
| 1000↑
800↑
500↑
400↑
200↑
| 20
18
14
10
6
|
|
14
| 人员
|
| 45
|
|
141
| 学历
|
| 15
|
|
1411
| 硕士以上学历人员
| 博士
硕士
| 3
2
|
|
1412
|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职工人员数
(%)
| 30↑
25↑
20↑
| 5
3
1
|
|
1413
|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职工人员总数
(%)
| 80↑
70↑
60↑
| 5
3
1
|
|
142
| 职称
|
| 10
|
|
1421
| 高级职称人数/
业务人员总数
(%)
| 10↑
7↑
5↑
| 5
3
1
|
|
1422
| 中级职称人数/
业务人员总数
(%)
| 40↑
30↑
25↑
| 5
3
1
|
|
143
| 领导班子状况
| 具有本科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的不低于3/4;
主管业务的馆领导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培训;
领导班子成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 0-4
0-3
0-3
|
|
144
| 业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人均学时/年)
| 85↑
80↑
72↑
| 10
8
6
| 人均学时/年=年总学时/业务人员数。
|
15
| 总藏量
(万册、件)
| 350↑
300↑
250↑
200↑
150↑
| 10
8
6
4
2
|
|
2
| 基础业务建设
|
| 250
|
|
21
| 文献入藏
|
| 55
|
|
211
| 图书年入藏数量
(万种)
| 3.5↑
3.0↑
2.0↑
1.5↑
1.0↑
| 20
17
14
11
7
| 不含212、213、214项,
含215项。
|
212
| 报刊年入藏数量
(种)
| 4000↑
3000↑
2000↑
1000↑
| 10
8
6
4
| 不含电子期刊。
|
213
| 电子文献年入藏量
|
| 10
|
|
2131
| 电子图书年入藏量
(种)
| 5000↑
4000↑
3000↑
2000↑
| 5
4
3
2
|
|
2132
| 电子期刊年入藏量
(种)
| 5000↑
4000↑
3000↑
2000↑
| 5
4
3
2
|
|
214
| 视听文献年入藏量
(种)
| 1500↑
1200↑
1000↑
500↑
| 10
8
6
4
| 包括录音带、录像带、DVD\VCD、CD唱片等载体。
|
215
| 外文文献入藏
| 有重点、有连续性
| 0-5
|
|
22
| 藏书质量
|
| 40
|
|
221
| 文献采选方针与执行情况
| 采选方针
执行情况
| 0-5
0-5
| 提供采选方针文本、执行情况报告。
|
222
| 呈缴制度与执行情况
| 呈缴制度
执行情况
| 0-2
0-3
| 1、指在地方法规或政策中有出版社向省级图书馆呈缴出版物的规定;
2、提供有关呈缴制度文本。
3、提供执行情况报告。
|
223
| 地方文献
|
| 15
|
|
2231
| 地方出版物入藏种数/
地方出版物种数
(%)
| 95↑
90↑
80↑
| 5
3
2
| 指正式出版的书、刊、报。不含中、小学教科书、辅导资料、单幅画。提供2008年地方出版物目录。
|
2232
| 地方文献数据库
| 书目数字化100%
全文
多媒体
| 4
0-3
0-3
|
|
224
| 多卷书、连续出版物
入藏完整率
(%)
| 90↑
80↑
70↑
| 10
7
4
|
|
23
| 文献标引与著录
|
| 30
|
|
231
| 汉文普通图书编目
规范程度
| 使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规范著录;
使用《新版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编制规范数据;
使用《中图法》(第四版)进行分类标引;
使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进行主题标引;
本馆有相关编目细则,保证编目数据规范一致。
| 0-2
0-2
0-2
0-2
0-4
|
|
232
| 古籍编目规范程度
| 使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第四章规范著录;
使用《新版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或《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编制规范数据;
使用四库分类法对古籍进行标引;
本馆有相关编目细则,保证编目数据规范一致。
| 0-2
0-2
0-2
0-4
| 计划使用四库分类法的不扣分。
|
233
| 中文报刊编目规范程度
| 使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第十一章规范著录;
使用《新版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编制规范数据;
使用《中图法》(第四版)或《中图法·期刊分类表》(第二版)进行分类标引;
本馆有相关编目细则,保证编目数据规范一致。
| 0-2
0-2
0-2
0-2
|
|
24
| 联合编目工作
| | 20
|
|
241
| 参加全国性联合编目中心
|
| 0-10
| 1、提供相关协议;
2、提供上传、下载数量。
|
242
| 组织本地区联合编目工作
| 1、有联合编目专门机构;
2、有详细工作章程;
3、有联合编目系统;
4、有专门业务人员。
| 0-3
0-2
0-2
0-3
| |
25
| 藏书组织管理
|
| 10
|
|
251
| 开架图书排架误差率
(%)
| 4↓
3↓
2↓
1↓
| 2
3
4
5
|
|
252
| 文献保护
| 文献保护规章制度;
书库防火、防盗、防虫、防潮、防尘等措施、设备及效果;
书库卫生情况。
| 0-5
| 一般馆藏文献。
|
26
| 古籍保护
|
| 50
|
|
261
| 建立古籍保护机制
| 建立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
成立古籍保护中心;
有固定经费投入。
| 4
3
3
|
|
262
| 古籍普查
| 古籍普查工作完成情况
建立古籍普查数据库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0-4
0-3
0-3
|
|
263
| 古籍保护条件
| 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有专门的古籍书库
古籍书库建设达标
| 4
0-3
0-3
|
|
264
| 古籍修复工作
| 开展古籍修复工作情况
专业古籍修复人员情况
古籍修复专用设施设备
| 0-4
0-3
0-3
|
|
265
| 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
| 采取现代技术抢救古籍
开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参与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 0-4
0-3
0-3
| 现代技术包括:缩微、照相、数字化等。
|
27
| 自动化、数字化
|
| 45
|
|
271
|
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 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
馆内各系统的连接
| 0-4
0-3
0-3
|
|
272
| 数字化建设
|
| 35
|
|
2721
| 馆藏中文图书书目数字化
(%)
|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