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务院批转国家标准局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报告的通知

 (三) 标准化领域越来越广泛。
  随着经济建设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标准化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工农业方面的标准,还有节约能源、工程建设、国防军工、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标准;不仅有产品质量标准,还有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包装、储运等标准;不仅有技术标准,还有计划统计、人口普查、信息传递、文字编码、文献资料分类编码、人类工效等管理标准。为使企业管理活动合理化、制度化,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低成本的目的,各国正在大力推行企业标准化。

二、 标准化的作用


  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制订技术法规的基础,对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提高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扩大对外经济和技术交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一)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有了高水平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如造船钢板过去都靠进口,为了满足出口船的需要,一九八○年我们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生产出了造船钢板,质量得到国际上权威船检机构的认可,目前产量达到了二十六万吨,每年可节约外汇八千五百多万美元。
 (二)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发展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条件。如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135系列柴油机,加强标准化工作以后,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品种由四种基本型发展到四十马力至四百马力七十种变型产品。同时,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二倍,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六,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三)标准化可以促进合理地利用国家资源,节约能源,获得最佳经济效果。如我国过去没有低压锅炉水质标准, 缺乏水质要求和处理措施, 锅炉的水垢平均厚度达三至六毫米,每年要烧坏上千台锅炉,浪费上千万吨燃料。一九七九年颁布了《低压锅炉水质》国家标准。执行这一标准后,锅炉水垢减少到一至三毫米,一吨煤生产的蒸汽从七吨增加到九吨,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全国中、小型低压锅炉每年可节约煤四百多万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标准化是制订国家卫生安全法规的依据。卫生、安全、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一九八一年低,我国制订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六十个,为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