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产集中度低,分散重复严重,规模效益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机械工业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未形成一大批产品有特色并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
(三)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产品更新周期长,技术进步后劲不足,某些领域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机械工业的技术来源还主要依靠引进。
(四)企业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1992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率低于全国工业水平六个百分点,生产工作母机的机床行业又低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十二个百分点。机械工业现有生产设备中,数控、精密、高效设备不足5%,自动化制造程度、少无氧化加热、少无切削工艺比重低。
(五)基础管理薄弱,管理工作滑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执行差、工艺管理工作薄弱、标准工作体系和工时定额管理不健全、信息管理落后等问题。不少企业基本还处于经验管理状态。
上述这些问题,以及上游产品价格多次上调,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利息负担过重等外部因素,致使机械工业企业成本增加,利润转移,效益下降,改造乏力,发展后劲不足。
九十年代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接轨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械工业必须了解、掌握和适应面临和新形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振兴。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一些大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将有力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价值规律和竞争原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从而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一个较为平等、规范的宏观环境;企业的成败兴衰将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将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
(二)所有制结构已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变国有、集体、三资、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而且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很快,越来越成为振兴机械工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一时难以理顺,不合理重复和过度竞争的情况很难避免,加强全行业宏观调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迫切。
(三)国际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机械工业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享世界新技术成果,带来动力和机遇。同时,机械工业也将接受不可低估的冲击,一些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 产品受到冲击将更大。
(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实现经济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机械工业,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迎头赶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机械工业振兴也难以实现。
二、振兴的标志和目标
机械工业实现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参照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机械工业的实际,衡量机械工业够不够支柱产业,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条主要标志:
(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于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