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1983年国家决算和1984年国家预算的决议

  ㈡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78.71亿元,完成预算的119.8%。
  ㈢增拨企业流动资金12.89亿元,完成预算的57.3%。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减少,是由于从1983年7月1日起,企业所需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解决。
  ㈣地质勘探费23.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4%。
  ㈤支援农村社队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86.7亿元,完成预算的111.8%。这项支出增加,主要是因为农业事业发展,地方用机动财力多安排了一些资金;同时,为了支持受灾地区抗灾斗争,国家多拨了经费。
  ㈥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223.54亿元,完成预算的109.6%。
  ㈦国防费177.13亿元,完成预算的99.1%。
  ㈧行政管理费102.2亿元,完成预算的120.2%。行政管理费增加。主要是国家为了健全政法机构,加强法治管理,以及培训人员等,增加了必要的经费开支。
  ㈨国外借款还本付息支出36.56亿元,完成预算的71.7%。这是由于1982年底用国家外汇结余提前归还了一部分国外借款,因而1983年的决算支出比预算减少。
  1983年的财政赤字,比预算所列的赤字30亿元增加13.46亿元。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是:1983年农业获得大丰收,截至当年12月底,国家多收购粮食445亿斤,多收购棉花2202万担,相应地多支付超购加价款34.7亿元。在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国家多收购一些农产品,这是一件好事。它即可以充实国家库存,又可以更好地保证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和改善市场供应。由于收购量增加,价格补贴也相应地增加,扩大了财政收支差额。此外,我们对预算支出控制得不严,财政监督抓得不力,也是收支差额扩大的一个原因。
  总的说来,1983年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是良好的。我国的财政状况,随着生产的调整与发展,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财政工作取得的这一成绩,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一年,为完成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现国家预算,主要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㈠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为了进一步改变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亏损严重的状况,从1983年年初开始,各地区、各部门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狠抓了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特别是在去年10月份中共中央召开了经济问题座谈会,专门研究部署扭亏增盈工作之后,企业扭亏工作进度加快,取得了显著效果。据统计:1983年全国国营工业企业的亏损户,比上年减少4229户;亏损面由上年的26.1%,减为15.8%;亏损额由上年的42.7亿元减为27.9亿元,减少了34.6%。值得提出的是,去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11个部门,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扭亏计划。其中有7个地区和6个部门,扭亏都在50%以上。
  ㈡认真落实集中资金的措施。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决定1983年采取一些集中财力的措施。这一年,国家通过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调整税收等措施,共集中资金102.6亿元。这些资金已列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增加了对能源交通建设的投资。1983年的实践表明,国家采取适当措施,把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集中一部分,用于加强重点建设,使整个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这是完全必要的。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