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下面我首先说一下农业发展纲要在过去四年中执行的情况。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三种不同的地区,分别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这是四十条纲要的中心。1959年,达到和超过纲要这个规定的,已经有504个县(包括相当于县的旗、市和大市辖的区,下同),占全国1786个县的28%;已经有2.8677亿亩粮食耕地,占全国现有12亿亩粮食耕地的24%。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棉花的亩产量在十二年内,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别达到40斤、60斤、80斤和100斤皮棉。1959年,亩产皮棉达到100斤以上的有45个县、761.3万亩棉田;80斤到99斤的有55个县、1044.8万亩棉田;60斤到79斤的有104个县、1842.3万亩棉田;至于60斤以下的,许多地方都没有以40斤为界分别统计。因为绝大多数棉田的亩产量都超过40斤,40斤以下的主要是新发展的棉田。总计亩产皮棉60斤、80斤或者100斤以上的,共有204个县,占全国1027个植棉县的20%;共有3648.4万亩棉田,占棉田实收面积8500万亩的42%。
除了粮、棉以外,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各种农作物,几年来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59年全年养猪2.7亿头,年底存栏1.8亿头;全国1.2亿农户,按年底存栏数平均每户一头半,按全年饲养量平均每户两头以上,提前达到了纲要要求在1962年达到的标准。去年十月以来,全国各地又普遍展开了一个群众性的养猪运动,并且以养猪为首,掀起了一个全面发展畜牧业的高潮。据今年三月初的统计,全国有1700多万头怀孕的大家畜,这就是今年牛、马、驴、骡等家畜大发展的基础。1958年和1959年两年造林5.4亿亩。山区生产的内容,已经超过了农、林、牧相结合的范围,有些地方利用山谷水库在山区发展了渔业生产,还有些地方兴办了小型的土法生产的或者土洋结合的林产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开展了“万宝山”运动。人民公社的副业生产也比过去合作社时代发展得快,一些久已停止生产的土特产品和手工产品已经恢复起来。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在去年冬季的“小秋收”运动和短途运输运动中,取得了几十亿元的收入。海洋和淡水的渔业生产,1959年的产量达到502万吨,比1957年的312万吨增加了190万吨。人民公社兴办的农村工业,1959年的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社办工业是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新兴的经济部门,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原来没有规划的。
由于人民公社多种经营的大发展,1959年的农业产值达到783亿元(社办工业的产值100亿元不包括在内),既增加了公社的公共积累,也增加了社员的个人收入。除了税收、公积金、公益金和各项生产费用以外,按全国农村人口平均,1959年每人收入85元左右,赶上了农业合作化以前富裕中农的平均收入水平(每人80元),提前达到了纲要要求在1962年前后达到的目标。这是全国平均的水平,有许多富庶的地区已经超过85元这个水平,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低于这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