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决议

  1982年农业总产值超过计划较多,特别是在经济作物全面增长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够达到那么高的水平,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这反映了我们在订计划时对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估计不足。当然,气候条件比较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重工业生产大大超过计划,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材料和设备的需求猛增。同时,由于农村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建房材料的需求增加很快,对这一点我们也估计不足。在制订去年计划时,对煤炭、水电和一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指标,根据地方、部门的要求留有余地较多,执行结果都超过了计划。
  1982年国民经济在前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大大突破国家计划。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计划超过110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亿元。主要是地方、部门和企业自筹基本建设投资超过计划52亿元,国内银行贷款超过计划37亿元。这两部分投资,搞了不少就当地来看是需要的,但从全局来看不完全符合整体发展需要的建设。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投资使用分散,出现了计划外项目挤计划内项目、一般建设项目挤重点建设项目的情况。特别是能源、交通建设,由于资金、材料和施工力量的不足,受到了影响,这对国民经济的全局是十分不利的。此外,非生产性建设在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45.5%。为了解决过去在住宅、城市公用设施等方面积累下来的问题,近几年较大幅度地增加这些方面的投资,是必要的。但是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长久地保持这样高的比重,会妨碍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更新改造投资比计划超过40亿元,有相当部分没有真正用于技术改造,而用于新建和扩建,搞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第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多,重工业生产回升过猛,使稍为缓和了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又紧张起来,运输能力更显得不足。这种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重工业挤轻工业的情况,出现市场供应紧张,影响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第三,1982年虽然开始注意提高经济效益,但实际工作还不够扎实,许多单位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产值的现象,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许多经济效益指标没有完成计划。例如,国营工业企业成本,计划降低2%到3%,实际上并没有降低下来;国营工业企业上缴利润,计划增长5.2%,实际只维持上年水平。基本建设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上年的86.6%下降到74.4%。由于经济效益差,财力分散,虽然生产增长较快,国家财政收入却没有相应增长,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还很脆弱。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