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情况说明,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1983年计划的任务和主要指标
根据第六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和实际情况,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稳定经济的成果,克服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地向前发展。
1983年计划的基本轮廓是:
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4%。
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4%,执行中争取增长5%。其中,轻工业生产增长4.1%,重工业生产增长3.9%。
固定资产投资747亿元,比上年减少9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0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40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6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
现在,就计划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问题
1983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计划增长速度,都低于1982年的实际增长速度。农业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很难做到年年大丰收,在计划上不宜于安排得过满。在1982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1983年计划继续增长4%,指标是不低的。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两年油菜籽的产量增长过猛,在加工、销售、储存等方面都带来困难,1983年要适当减少播种面积。考烟的产量这两年也增长过猛,而且质量下降,1983年要适当限制生产,着重提高质量。
1982年工业生产计划增长4%,实际增长7.7%,1983年计划为什么仍然定为“保四争五”,而不定高一些呢?对于这个问题,国务院是这样考虑的:第一,现在经济调整、改革和企业整顿的工作量还很大,整个“六五”期间必须以极大的精力进行这些工作,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改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不宜对当前的发展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第二,鉴于目前不少地区和单位仍然存在片面追求产值、忽视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物质消耗、忽视产品适销对路的现象,如果把生产指标定高了,不仅不利于切实把经济工作转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反而会助长片面追求产值的现象进一步发展,再走高速度、低效益、人民得不到实惠的老路。第三,鉴于198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重工业增长过快,加重了能源、交通紧张的状况,1983年必须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以免挤轻工业、挤市场,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第四,计划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而且要留有余地。生产潜力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逐步发挥出来的,超产措施也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逐步落实的。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如果工业速度打得高了,能源、原材料和运力就难以平衡,留有很大缺口,执行中就会发生你挤我、我挤你的情况。同时,计划满打满算,势必把各方面绷得很紧,执行中出现新的问题就难以调济解决,造成被动。实践证明,计划指标定得稳妥一些,在执行中超过,大家都会高兴。如果计划指标打高了,实际完不成,就会在经济上、政治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挫伤人民的积极性。我们相信,1983年工作做得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条件下,工业增长速度超过5%,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