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好的。要使好的形势继续发展下去,关键在于控制住基本建设的规模。建国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出现了几次大的曲折,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分膨胀,超过了国力负担的可能。1982年基本建设投资一年增加112亿元,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1983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983年在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定为507亿元,比上年减少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的投资261亿元,比上年增加69亿元;自筹投资107.5亿元,比上年减少62.5亿元;银行贷款32亿元,比上年减少40亿元。
在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同时,1983年计划对投资结构作了调整,增加了重点建设的投资。计划安排的能源、交通建设的投资额,由上年的158亿多元增加到199亿多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8.6%提高到39.4%。加强重点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好重点建设,办成几件大事,过分分散力量去搞那些从全局来看不十分必要的东西,90年代就不可能出现经济振兴的局面。为了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地方、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中征集一部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同时要相应地集中一部分物资。全国要支援重点建设,下决心压缩一般性建设的投资,并适当控制非生产性的工程。
在1983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更新改造投资安排240亿元,比上年减少50亿元。这既考虑到财力、物力平衡的可能,也是为了压缩那些并不是真正用于更新改造方面的投资。国务院重申:第一,这笔资金,一定要用到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不许借更新改造之名,行扩大基本建设之实。第二,这笔资金,不要用于扩大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方面,而应当重点用于节约能源、原材料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方面,用于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改善环境等方面,以真正促进技术进步。
(三)关于市场问题
198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9.4%,幅度不小。由于商品供应增多,在部分商品中出现了买方市场。但是,总的来说,商品供应还不够充裕。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1983年社会购买力将继续有较多的增长。做好市场的供需平衡,保持市场稳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983年计划规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7.8%,这是要保证实现的。为此,首先要争取农业的全面持续的增长,并对轻工业生产在原材料和能源供应、银行贷款、挖潜革新改造、基本建设、利用外汇和引进技术、交通运输六个方面继续实行按计划优先保证的政策,大力增加质量好、市场迫切需要的日用工业品。商业部门要配合工业部门,认真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情况,生产和供应更多适销对路的、丰富多彩的消费品。要加强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收购,做好工业品下乡工作,活跃城乡物资交流。
在增加商品供应的同时,要适当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避免消费基金脱离生产增长的可能过分膨胀。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要保持稳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要加以控制。从1983年开始,将陆续调整企业职工的工资,调整的幅度和办法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进行。企业和事业单位滥发奖金和实物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