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年雨量在250—500毫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包括陕西、 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大部或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一般达四、五百毫米。主要治理经验是,采取旱作农业技术、 实行以种草种树为中心的小流域治理。 其中对高原旱塬区,要针对其降雨不均,土壤瘠薄,人少地多等特点,重点抓好旱作农业技术,狠抓深耕蓄水、耙耱保墒,做到伏(秋)雨春用;实行粮草轮作,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产量。闻喜县东官庄大队的小麦和壶关县晋庄大队的谷子多年稳产高产,就是采取上述这些措施获得的。 对这个地区的丘陵沟壑区
,则要针对其雨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 ,“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俱缺
的特点,重点抓好小流域治理,实行种草种树、治沟治坡相结合,集中搞好沟坝地、水平梯地、建设基本农田,有计划地把不适合种粮食的农田退耕还林还牧。对于年雨量在300毫米上下的甘肃定西、宁夏固原的部分地方,除了选择条件较好的搞沟坝地、水平梯地种植粮食外,应主要搞种草种树,坚决禁止乱垦滥牧。要推广节柴灶,种灌木、种牧草,解决燃料、饲料问题,停止对植被的破坏。
(四) 年雨量在500—750毫米之间的半湿润易旱区。 主要是华北、
东北大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冬春雨(雪)少, 春旱严重, 常常影响春播全苗和夏粮生产。有灌溉条件的,要注意搞好省水型农业,充分发挥灌溉效益;没有灌溉条件的,要注意加强秋季深耕蓄水保墒,春季顶凌耙耱,播前镇压,保墒提墒。要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扩大耐旱作物和品种的种植比重。营造田间防护林,利用渠边、田边隙地种植绿肥,实行粮肥间套种。东北地区要针对春季风大、容易跑墒的特点,采用免耕少耕,耕、松、耙相结合的办法,以减少土壤水分散失,保证春播全苗。
会议认为,北方旱区范围广,情况复杂,总结推广经验不能一刀切。必须坚持分区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搞好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充分运用区划工作的成果,总结当地经验,确定具体的治理方针和方法,力求做到对症下药。
四、 切实抓好种草种树,推行旱作农业技术的几项关键措施
(一) 坚持落实各项政策。北方旱区多数地方经济、文化科学比较落后,各项政策都要更加放宽。荒山、荒坡、荒沟、荒沙、荒滩的开发利用,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牧区的牲畜承包责任制和草场使用管理责任制要抓紧研究落实。小流域治理可以实行家庭承包, 可以把荒山、荒坡、荒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