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这个总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加强中小学外语教育。中学外语课和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应当受到充分重视。目前首先在重点中学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开设。三五年内城市中学要普遍开设,并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城镇中学和农村中学的外语课可在条件具备后逐步开设。小学外语课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重点小学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小学逐步开设.为了早出和快出人才,除继续办好和发展一批外国语学校,为高等学校输送高水平的外语学生之外。应办好一批文理分科、加强外语教育的重点中学,为培养有较好外语基础的科技人才创造条件。
二、要大力办好高等学校公共外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外语教育,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高校公共外语课应增加学时,提高教学要求,高年级可指定一二门课程用外语讲授。公共外语除英语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开日、德、法、俄等语种的课。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技人员、高校理工科教师以及出国留学生的外语培训班。有条件的院校要开展科技外语教学研究,通过试点,开办科技外语专业,培养从事科技外语教学的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外语教育,办好广播电视外语讲座。
三、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外语院系,使之成为培养水平较高的外事翻译、高校专业外语师资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人才的基地。这些学校主要从外国语学校的毕业生以及有较好外语基础的中学毕业生中招生,按照周总理关于打好政治、外语和文化知识三个基本功的指示,严格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掌握两门外语。为了培养高级翻译、研究人才以及高等学校专业外语的骨干教师,这些学校应逐步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把学校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四、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也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非通用语种应有计划地开设,布点不宜过于分散。一些缺门的稀有语种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中小学语种的设置,一律由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划,统一掌握。要注意外语学习的连续性,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要做好语种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