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在外语教育中应保持必要的比例。研究苏联,这是国际斗争的需要,也是学习外国的需要。因此,俄语人才的培养不能断线,要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从目前这几年的情况看,高校俄语专业的培养规模每年可保持在二百至三百人左右。中小学可在少数学校开设俄语课,与苏联接壤的各省、自治区开设的面可适当大一些。有条件的外国语学校要开设俄语专业,为高等学校输送水平较高的俄语人才。有关高等学校可设置各种研究苏联和翻译苏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情报资料的机构,使现有的俄语教师既能发挥作用,又能巩固和提高其专业水平。储备一批俄语骨干。
五、大力抓好外语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目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师青黄不接,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后继乏人。中学外语教师质量很低,数量奇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和脱产进修活动。初步设想,在提倡在职进修为主的同时,每年要抽出十分之一的教师进行半年左右的脱产培训。教育部拟采取出国进修,邀请外国语言专家来华讲学或举办外语教师训练班,选择国内有条件的学校开办师资进修班等措施,争取在三年内培养一批质量较高的高等学校和外国语学校骨干外语教师,争取把重点中小学和有条件的中小学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分别提高到高师、师专毕业的程度。为了解决英语师资缺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拟从一九七九年起三年内,每年聘请一百名左右外籍英语教师和国外侨胞培训高等学校理工科公共英语教师和中学英语教师。建议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台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开设专门的英语教学辅导讲座。
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师范院校外语系、面向地方的外语院校和综合大学外语系都应扩大招生规模,积极开办二年制的英语专修科,加速培养合格的中学外语教师:中师应附设英语师资班,培训小学外语教师。另外,各地可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外语教师。外语院校毕业生分配不当、用非所学的,可实行归队,以解决师资奇缺的困难。
六、编选出版一批相对稳定的大、中、小学外语教材。各类通用语种的外语教材均应组织统编或委托有关院校主编,由教育部组织的外语教材编审小组审查通过。有条件的语种尚可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编写体系,编写几套教材,便于选择。每套教材力争配以唱片、录音、幻灯、电影等各种视听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一些过去出版的较好的外语教材,可以重印发行,以应急需。此外,可以在教学中同时选用国外教材。教育哪还拟委托有关院校选定一批原版外文课外读物和教学参考书,请有关出版部门影印或经删改后排印出版,内部发行。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外语教材印刷出版方面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