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急性重型肝炎:见重型肝炎分型中的急性型。
(三)慢性肝炎组织学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是指病程持续半年以上的肝脏炎症性改变,包括从很轻微的炎症到肝硬化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1.慢性迁延性肝炎(同国外的慢性持续性肝炎):分以下三类:
①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门脉区的改变不明显。这和急性轻型肝炎单纯从形态上无法区别,系急性轻型肝炎病变的持续而未缓解所致。
②慢性间隔性肝炎:小叶内炎性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性细胞很少,不形成假小叶。
③慢性门脉性肝炎: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偶见嗜酸性体,门脉区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但并无界板破坏或碎屑样坏死。
2.慢性活动性肝炎:
①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病变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甚或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
②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及主动性间隔形成。肝实质变性及坏死严重,可见桥形坏死及被动性间隔形成,但多数小叶结构仍可辨认。
③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坏死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有时和早期肝硬化难以区别。
3.慢性重型肝炎: 实质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或具有高度活动性的肝硬化。
4.肝硬化:
①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碎屑状坏死可以存在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②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间质和实质界限很清楚。
(四)重型病毒性肝炎组织学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
①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以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为主,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类似植物细胞。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瘀胆。
②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有广泛的肝坏死,该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一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目前,临床各型肝炎的疗法很多,但由于过去忽视随机抽样的对照观察,使许多药物的疗效长期不能肯定。今后在医疗实践中要注意对现有肝炎的疗法加以考核,筛除效果不明确的,寻找更加确实有效的方法。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变化较多,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要继续探索中西医结合和免疫疗法。要注意调动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积极性,密切配合,提高疗效。
(一)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慢性肝炎,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以利康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即无症状及体征,且肝功能正常者)需要随诊,但不需休息。
(二)饮食: 急性肝炎患者食欲不振,应进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若食欲明显下降、且有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液。慢性肝炎患者食欲减退时,可进高蛋白饮食,但宜注意不摄食过多,以防发生脂肪肝等;食欲正常后改为普通饮食。肝炎病人,禁止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