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药物:
1.急性肝炎: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并无明显差别,各地可以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草药进行治疗,但应注意避免滥用。急性病人饮食不振、恶心严重者,可以静脉滴入葡萄糖、维生素丙等。
2.慢性迁延性肝炎:可选用西药、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不宜过多,疗程不宜过长。
3.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辩证施治见中医部分。对经肝穿刺组织学证明的慢性活动性肝炎,HBSAg阴性或具有其它系统自身免疫表现(如肾炎、关节炎、干燥综合症等)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试用免疫治疗,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4.重型肝炎:对肝炎病人血清胆红素已高于10mg%,且继续迅速上升,同时高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者,应在病人未出现精神症状和出血前,及时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①对不能进食者静脉滴入葡萄糖,但液量、糖量不能过多,以免发生低钾,脑水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多有脑水肿,应及时使用高渗性脱水剂,特别是昏迷病人,更应早期应用。有条件应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或血浆,并观察血氨变化。应注意出入量平衡,一般每日尿量以1000毫升左右为宜。
②维持电介质平衡,电介质的补充应根据临床及化验确定。一般每天应补钾3克以上,低钠时可酌用生理盐水,不宜用高渗盐水纠正。
③重型肝炎一般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血清胆红素急剧上升,经治疗病情无进步时,可试用之。
④腹水的处理,可并用排钾(如双氢克尿塞)和猪钾(如安体舒铜、氨苯喋啶)的利尿剂,避免使用强利尿药,以免引起电介质失调。
⑤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迅速控制继发感染。特别注意腹水感染、真菌感染。
⑥其他:急性重型肝炎可试用胰高糖素—一胰岛素治疗,或支链氨基酸治疗。
虽经以上抢救,但病情继续恶化,出现精神异常、出血、少尿、昏迷等,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时,其处理原则是保护肝脏,及时消除损害肝脏的因素(如感染、低血糖、低血压等),防止肝坏死(恢复免疫稳定,减少免疫复合物等),纠正因肝功能损害而引起的后果(如高血氨、低白蛋白、凝血障碍等),预防脑水肿、出血和无尿,争取时间以利肝脏的再生和恢复。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病毒性肝炎一般可按中医传统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进行诊治,但需重视分析中医病机,强调辨证论治。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不论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其病因多为湿邪为患,黄疸型者偏于热蕴肝胆、瘀阻血分,颇似“阳黄”,无黄疸型者多偏于湿滞脾胃、气机失调,前者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而后者则以芳香化浊为主,兼以调气活血。
清热利湿选用药物:茵陈、虎杖、龙胆草、蒲公英、车前子、车前草、栀子、板兰根、大黄、黄芩、苦参、马兰根等。
芳香化浊选用药物:霍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厚朴、菖莆、苍术等。
调气活血选用药物: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陈皮、大腹皮、泽兰、丹参、赤芍等。
根据上述治则结合病例选药组方,热偏重者可参考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化裁,湿偏重者可参考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化裁。
瘀胆型肝炎多与湿热瘀阻肝胆失泄有关,一般亦按阳黄治疗,在上述治则基础上重用消瘀利胆法(如赤芍、黛矾散、硝矾散等)。临床“阴黄”比较少见,系由湿从寒化所致,治宜温散寒湿,可用茵陈术附汤加减。
(二)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