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试运转小时取值一般为96小时。
6.3.4 铺底流动资金
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0)15号文的精神,对新、扩建热电工程投产所需的30%铺底流动资金应予落实,上述资金空缺时,应将铺底流动资金列入投资估算。
铺底流动资金计算标准:
铺底流动资金=30天燃料费×1.05×30%
6.3.5 予备费
由基本予备费和材料价差组成。材料价差指为购买市场价格的材料与予算价间所发生的价差。
6.4 热电厂(站)投资估算项目划分应依据能源部颁发的《电力工业基本建设予算项目及费用性质划分办法》。投资估算编制深度到单位工程。
6.5 热力网工程投资估算一般应依据下列文件进行编制。
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第四册煤气热力工程》。取费依据地方市政工程;
项目所在地基建管理部门颁发的热力网工程概算定额及市政工程取费;
其他费用依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他费用定额”。
6.6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依据本规定附件四《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6.7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只进行财务评价,判断建设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评述热电联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8 财务评价以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和贷款偿还年限为主要评价指标。当建设项目的内部收益率FIRR≥ic=10%,投资回收期≤7年、节能贷款偿还年限≤7年(包括建设期),全部贷款偿还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时,应认为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6.9 热电厂(站)售热价格的拟订,应以保证按规定期限偿清贷款本息和对国家、对用户(地方)、对热电厂(站)三方互利为原则。
热价和电价应征得地方物价管理部门和电力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取得同意文件。
6.10 经济评价人员应重视资金来源,认真落实除节能贷款以外属地方自筹的各项资金来源及其贷款条件。将自筹资金落实文件作为可行性研究的附件,一并送审。
附件一: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
前 言
1 概述
2 热负荷
3 机组选型及供热方案
4 建设条件
5 工程设想
6 环境保护
7 消防、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
8 生产组织和定员
9 工程实施条件和进度
10 热力网
11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12 结论
图纸目录
文件目录
前 言
1、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多方案的分析、论证与比较。推荐出最佳建厂方案,为编制和审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2、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系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院(85)水电电规设字第71号文件“水电厂工程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与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的原则,并结合小型热电厂的特点制定的。
3、本文件适用于供热机组单机容量为12MW及以下的区域热电厂和自备热电站。中低压凝汽式电厂改造可参照本文件。
对于单机容量为1.5MW及以下的工程。可依据本规定适当简化。主要是论证建设锅炉房、安装相应发电设备以满足热负荷并将多余电力送出的可能性合理性。
1、概述
1.1 设计依据及范围
说明本项目的编制依据(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名称、上级对项目建设书的审查意见及筹建设单位的委托书等)。
说明本工程的范围:厂内、厂外工程包括哪些,不包括哪些。
1.2 城市概况
介绍当地概况、地理位置、城市性质、交通、人口、工农业生产、燃料、水源、电力供应,供热现状,供热规划的主要情况。
介绍本工程在当地供热规划中的位置、作用、供热范围与其他热源的关系等。
介绍本工程当地环境的基本现状。
若为扩建或老电厂改供热项目时,亦应介绍老厂概况及生产工艺情况。
1.3 建设必要性
从热负荷发展,电力负荷增加和环境改善等方面论述本工程建设必要性。
1.4 本期建设规模及规划的最终规模。
说明本期推荐方案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的型号。
说明规划的最终规模。
1.5 主要技术原则
应体现节煤压油、改善环境、减少占地、集中供热、以热定电综合利用、降低造价等。
为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所采取的措施。
2、热负荷
2.1 供热现状
2.1.1 主要论述本地区及本期工程供热范围内现供热方式、热源分布及热源概况、热网概况。
2.1.2 应分别说明。
2.1.2.1 现供采暖面积、供热量、供热参数、热指标、调峰及备用炉。
2.1.2.2 现供工业热负荷、供热量、供热参数、回水情况、调峰及备用炉。
2.1.2.3 现供生活热水负荷、供热量、供热参数。
2.1.2.4 本地区现有锅炉总数。总t/h数、烟囱数量、年用煤量,并分出工业与采暖及民用炉总数及总t/h
2.1.2.5 列出本期工程供热范围内各工业用户现有锅炉明细表。内容为:用户名称、锅炉型号、台数、额定蒸发量、安装年月、目前状况等。
2.1.2.6 本期供热范围内采暖锅炉及区域联片锅炉房的情况(内容参见2.1.2.5)
2.1.2.7 现供热对“三废”的治理情况及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1.2.8 有无生活热水供应和制冷热负荷。
2.2 热负荷
2.2.1 工业热负荷
2.2.1.1 列出用户或建设单位提供的现状和近期本工程投产热负荷表。负荷表的内容主要为:
用户名称、生产班制、用汽参数、用热方式、采暖期及非采暖期的最大、最小、平均用汽量(t/h)。对近期新增的用户或近期用热量有明显增加的用户应说明增加原因。并附省、市主管部门批准计划任务书的立项文件。
2.2.1.2 对上述热负荷逐户进行核实,对用量较大的用户应详细说明其核实过程和方法,核实时应逐户进行热电厂(站)与用户热差值的折算。
2.2.1.3 列出经过核实、折算的现状及近期热负荷表、内容同上。
2.2.1.4 绘制出工业热负荷典型日及年持续曲线。(若有空调制冷热负荷时,一律按工业热负荷对待。)
2.2.2 采暖热负荷
2.2.2.1 列出当地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平均温度,采暖延续时间。
2.2.2.2 按现状、近期、远期三个阶段,分小区列出民用、公用、工业的采暖面积(分出平房与楼房)。
2.2.2.3 按有关规范选取热指标。计算出最大及平均采暖热负荷等。
2.2.2.4 绘制热负荷与水温曲线,计算出最大及平均热负荷利用小时数。
2.2.3 生活热水负荷
说明其数量、用热数及方式。
2.2.4 绘制生产、采暖和生活热水总的年持续热负荷曲线,计算最大热负荷利用小时数。
2.3 设计热负荷
2.3.1 说明供热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及原则。
2.3.2 根据供热范围及对热负荷的修正,求出设计热负荷,确定工业与采暖及热水负荷的供热参数。说明热用户生产工艺,主要用介质温度还是压力。
2.3.3 论述供热凝结回水的情况(水质、回收率、回收方法等)
2.3.4 考虑热网损失和工业企业用汽同时使用系数后,经核实确定设计热负荷。
生产热负荷采暖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单位:t/h GJ/h
W(GcaL/h)
非采暖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空调制冷 最大 最小 平均
采暖热负荷 最大 最小 平均
制冷热负荷 最大 最小 平均
生活热负荷 最大 最小 平均
热电厂(站)总设计热负荷
采暖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非采暖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3、机组选型及供热方案
3.1 凡扩建或小火电改热电时,应首先论证老厂供热能力或改供热的可能性及方案。
3.2 装机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述在不同热负荷时各工况的情况。比较内容一般应有:
年供热量、年发电量、厂用电率、发电、供电、供热标准煤耗率、年利用小时数,全厂热效率、年节约标煤量、热化系数、总投资等。见下表:
3.3 当工业用热参数为两种以上或工业与民用采暖热负荷均有时,应结合热力网部分进行全供热系统的供热方案的优化比较。
3.4 结合燃料来源、煤质、热负荷特性、综合利用、环保等条件,论证锅炉选型。
3.5 方案比较时,应相应进行汽平衡计算,并列出计算成果表。
3.6 根据比较结果,提出推荐的装机方案及供热方案。列出推荐方案机、炉的主要技术规范。
3.7 叙述调峰及备用锅炉的选择,并以附件方式予以落实。
装机方案在各工况下的技术经济指标 表1.3.2
-----------------------------------
| | | | 第一方案 | 第二方案 |
|序| | |-------|-------|
| | | | | 非 | | 非 |
| | 项 目 | 单 位 |采暖期|采暖期|采暖期|采暖期|
| | | |---|---|---|---|
|号| | |最|平|平|最|最|平|平|最|
| | | |大|均|均|小|大|均|均|小|
|-|-------|-------|-|-|-|-|-|-|-|-|
|1 |热负荷 | t/h | | | | | | | | |
| | | GJ/h | | | | | | | | |
| | | GCaI/h | | | | | | | | |
|2 |汽机进汽量 | t/h | | | | | | | | |
|3 |抽(排)汽量 | t/h | | | | | | | | |
|4 |厂用汽量 | t/h | | | | | | | | |
|5 |对外供热量 | t/h | | | | | | | | |
|6 |锅炉调峰供汽量| t/h | | | | | | | | |
|7 |供热量平衡 | t/h | | | | | | | | |
|8 |供热标煤耗率 | Kg/GJ | | | | | | | | |
| | | Kg/GCaI | | | | | | | | |
|9 |发电标煤耗率 | g/KWh | | | | | | | | |
-----------------------------------
---------------------------------
| | | | 第一方案 | 第二方案 |
| | | |-------|-------|
|序| 项 目 | 单位 | | 非 | | 非 |
| | | |采暖期|采暖期|采暖期|采暖期|
|号| | |---|---|---|---|
| | | |最|平|平|最|最|平|平|最|
| | | |大|均|均|小|大|均|均|小|
|-|--------|----|-|-|-|-|-|-|-|-|
|10|供热厂用电率 |KWh/GJ | | | | | | | | |
| | |KWh/GcaI| | | | | | | | |
|11|发电厂用电率 | % | | | | | | | | |
|12|年供热量 |GJ/a |-------|-------|
|13|年发电量 |GW·h/a | | |
|14|年供电量 |GW·h/a | | |
|15|全年耕标煤量t/a | | | |
|16|热化系数 | | | |
|17|全厂热效率 | % | | |
|18|工程总投资估算 | 万元 | | |
| |其中: | | | |
| |热电厂(站) | 万元 | | |
| |厂外热力网 | 万元 | | |
|19|年节约标煤量 | 万吨 | | |
---------------------------------
汽平衡情况 表1.3.5
---------------------------------
| 类 | | 单 | 数值 |
| | | |------------|
| 别 | 项 目 | 位 | 采暖期 | 非采暖期 |
|---|----------|---|-----|------|
|MPa|锅炉蒸发量 |t/h| | |
| 锅 |汽轮机进汽量 |t/h| | |
| 炉 |减温减压用汽量 |t/h| | |
| 新 |汽水损失 |t/h| | |
| 蒸 |比较 |t/h| ± | ± |
| 汽 | | | | |
|---|----------|---|-----|------|
| |汽轮机抽(排)汽量 |t/h| | |
|MPa|减温减压汽量 |t/h| | |
| 工 |供汽量 |t/h| | |
| 业 |补给水加热用汽 |t/h| | |
| 用 |汽水损失 |t/h| | |
| 汽 |厂内杂用 |t/h| | |
| |比 较 |t/h| ± | ± |
|---|----------|---|-----|------|
|MPa|汽轮机抽(排)汽量 |t/h| | |
| 工 |减温减压汽量 |t/h| | |
| 业 |供汽量或热网加热用汽| | | |
| ∧ |补给水加热用水 |t/h| | |
| 采 |厂内采暖及生活 |t/h| | |
| 暖 |汽水损失 |t/h| | |
| ∨ |比较 |t/h| ± | ± |
| 用 | | | | |
| 汽 | | | | |
---------------------------------
4、建设条件
4.1 接入电力系统
4.1.1 简述当地电网的现状(包括负荷情况、水电、火电各占的比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本热电厂(站)在本地区的作用和任务。水电丰富地区和冬夏热负荷变化较大的地区,在丰水期和夏季热电厂(站)发电出力的变化。
4.1.2 电力负荷预测与平衡
按照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负荷现状,对本地区的负荷增长进行近、远期的负荷预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4.1.3 系统连接方案
说明热电厂(站)与系统的连接方案,热电厂(站)出线电压等级及出线回路数。
4.2 燃料供应
4.2.1 说明燃料耗量;可能供应的煤源(含分散供热用煤转给本工程的煤源);煤种、煤价;运距及运输方式;决定的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
4.2.2 煤质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y y y y
C 、N 、O 、S 。
y f y r
W 、W 、A 、V 、C 。
GD y
t 、t 、t 、Q 可磨系数。摩损指数和灰的成份。
1 2 3 DW
4.3 厂址选择
4.3.1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规划所确定的原则,说明本工程所选各厂址方案地区概况、特点、水文气象条件厂址位置与工矿业、居民区、城市规划等的相互关系。距主要热用户和最远热用户的供热距离和其他热源点的距离。地形标高差、自然环境(如周围有名胜古迹文物风景区应特别指出)厂址绝对标高,最高水位,地下矿藏和当地社会经济情况。附近机场、电台、军事设施等及其影响。
各厂址总的永久占地面积(包括厂区、水源地、专用水库、水管、灰场、灰管、铁路、码头、公路、生活区等)和施工用地面积。并分别列出占用耕地、菜地、林场、畜牧草地面积、单位产量。拆迁量(包括房屋面积、结构类型、户数、人口及其它设施等)。是否有铁路、公路、河流、通讯线改道。厂址总的土石方量及其各项补偿费用的估算。
4.3.2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应有工程量和投资)
4.3.3 提出推荐的厂址方案。
4.3.4 列出当地气象条件和计算用资料
年平均最高气温
年平均最低气温
年绝对最低气温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相对湿度
年平均降雨量
日最大降雨量
年最长降雨天数
年平均蒸发数
年最大风速及风向和频率
年平均风速
夏季主导风向
冬季主导风向
积雪厚度
冰冻深度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采暖期日平均温度
4.4 交通运输
按厂址方案分别说明各自的交通运输量比较(包括铁路、水运、公路等),接轨点位置、专用线长度及投资估算。运输吨位、距离、码头位置。公路的路面等级和桥梁承载能力。以及车流密度、是否经常堵塞。由于本项目建设而引起的外部运输条件扩建的的工程量和费用。并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承运和接轨的文件或协议。
(如无重大差别只说明推荐厂址方案情况)
4.5 供水水源
4.5.1 电厂水源
说明各厂址的供水水源、(地面水、地下水)热电厂(站)水源必须落实可靠。应摸清热电厂(站)用水和工农业与城市用水的关系和影响。存在什么问题,解决的措施。注意枯水期、流量分析保证率为95%枯水年用水的可靠程度。
4.5.2 提出取水方案。并取得各有关部门同意的文件。
(如无重大差别只说明推荐厂址方案情况)
4.6 工程地质
4.6.1 根据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测规范。进行厂址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提出可研阶段勘测报告。查明厂址和厂址稳定性有关的构造断裂,落实地震基本烈度。当厂址存在构造断裂,根据规定,对厂址进行稳定性研究时,应分析判断场地的地震效应和地基土震动液化的可能性及其对策。并对厂址稳定性作出评价。对危害厂址的不良地质现象,应查明其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分布范围,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当采用工人地基时,应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查明厂址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厂址范围内地层成因、时代、分布及各岩层(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并判定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应查明压矿类别、储量、深度、开采价值及其影响。
4.6.2 对于现有工业区内建设的小型热电厂(站)。可参考附近工业企业建厂的工程地质报告。综合分析,参考使用。
4.7 灰场
4.7.1 说明各厂址方案除灰系统的初步方案,灰场位置、灰渣量、灰管长度、输送高度。
说明各厂址与贮灰场的相对位置、贮灰场容量、占地面积、耕地单位产量、拆迁户数、人数、山洪流量、除灰水量、灰渣的输送条件、灰坝的建设和投资以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等。
贮灰场考虑分期建设,分块使用的情况,考虑复土造地还田的可能条件等。
4.7.2 提出推荐灰场方案,说明灰场的库容、标高、工程地质,筑坝方案,排水、防洪及环保措施,推荐方案的投资。
4.7.3 灰渣的综合利用
说明综合利用的几种途径、用量,灰场容量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考虑结果。
4.7.4 灰场还存在什么问题,当地主管部门的意见有关协议。
5、工程设想
5.1 厂区总平面布置
5.1.1 对推荐的厂址进行厂区总平面规划。包括用地范围(永久用地和施工临时用地)、进厂道路、高压出线走廓和热力网的走向、主厂房、冷却塔、配电装置、煤场与输煤场与输煤栈桥等主要建(构)筑物位置与方向的选择,以及辅助、附属建筑物的分区、厂区、厂前区、生活福利和施工区的总体规划等。
对提出的各方案总平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5.1.2 厂区内管线的布置规划
说明地下与地上各类管线的布置规划。
5.1.3 厂内地形标高差异较大时,应提出竖向布置。
5.1.4 施工场地及以后扩建的安排。
5.1.5 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36页表)
5.2 燃料运输
5.2.1 根据已确定的煤种特性计算小时、日、年燃料耗量和每日最大卸煤量与每日最大进厂车辆或船只数量。
5.2.2 根据燃烧系统的要求及运输的方式,选择卸煤机械、煤场机械及输送设备、运煤皮带宽度和运量。
5.2.3 煤场总存煤容量,可燃用天数。
5.2.4 不同燃料的存放及混配措施。
5.5.5 干煤棚的设置和容量考虑。
5.3 燃烧系统
5.3.1 拟定原则性燃烧系统。
1.5.1.5
------------------------------------|序 号| 项 目 | 单 位 |数 量|备 注||---|-------------|--------|---|---|| 1 |厂区占地面积 |10000平方米 | | || 2 |规划容量 |MW | | || 3 |本期工程容量 |MW | | || 4 |单位容量占地 |10000平方米/MW | | || 5 |厂区建(构)筑物占地 |10000平方米 | | || 6 |建筑系数 |% | | || 7 |厂区利用面积 |平方米 | | || 8 |利用系数 |% | | || 9 |厂区土石方工程量 挖/填 |立方米 | | || 10 |厂区铁路线长度 |米 | | || 11 |厂区道路及广场面积 |平方米 | | || 12 |厂区围墙长度 |米 | | || 13 |绿化面积 |米 | | || 14 |绿化系数 |% | | |------------------------------------
5.3.2 主要辅助设备的选型。
5.4 热力系统
5.4.1 拟定原则性热力系统
5.4.2 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5.4.3 厂内热网系统的确定。热网加热器、热网循环水泵、补水定压系统的选择。
5.4.4 主要热力设备发生事故时的供热方式及影响。
5.4.5 热电厂(站)与备用和调峰锅炉的调度运行。
5.5 主厂房布置
5.5.1 主厂房布置型式、柱距、档数、跨度、各楼层标高。屋架下弦标高、天车轨顶标高。
5.5.2 设备布置。
5.5.3 检修场地和起吊设置。
5.6 除灰系统
5.6.1 计算出生年、月、日、时的灰、渣量
5.6.2 拟定原则性除灰系统。
5.6.3 灰、渣输送方式及方案比较。
5.6.4 主要设备选型。
5.6.5 灰、渣综合利用的情况。
5.7 供、排水系统
5.7.1 全厂冬、夏生产用水及补充水量计算和全厂水量平衡。
5.7.2 供水方式及系统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主要设备选型。
5.7.3 取水方案的比较。
5.7.4 冷却方式及冷却设备选型和节水措施。
5.7.5 生活及消防用水量、供应方式、系统、设备选型
5.7.6 补水原则、方式、去向。
5.7.7 水工构筑物综述。(含灰管线及灰场)
5.8 化学水处理系统
5.8.1 水质全分析资料。
5.8.2 系统出力计算。
5.8.3 原则性系统的拟定及主设备选型。
5.8.4 设备布置及化验。控制操作。
5.8.5 采暖热水网的补充水处理系统的选择。
5.8.6 循环水处理系统的考虑。
5.8.7 给水及炉水处理的考虑。
5.8.8 热用户凝结水回收的数量和水质处理方式。
5.9 电气部分
5.9.1 电气主结线方案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