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好部门、地方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经济运行综合协调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分析和预测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会遇到的薄弱环节以及已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正确地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其重点是:
——总量平衡方面。在国家计划综合平衡后,在执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制定计划时国家不能直接掌握的因素(如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企业自筹资金来源的解决情况等),进行重点分析。
——结构调整方面。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如何优化,做出具体规划,并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进行。老企业改造投资少、见效快,要切实抓好老企业技术改造。技改安排要与经济运行调控结合起来,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力布局更为合理。加快“瓶颈”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尽快增加生产供给能力,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交生产和运输衔接方面。重点抓好煤、电、油、农用产品、交通运输、抗灾救灾、安全生产和企业流动资金的综合协调工作,着重做好产运销衔接,以销定产、以运保销,使工业生产速度和效益相统一。
——市场培育、物价控制及内外贸衔接方面。规划好市场培育工作,加快制订规范市场主体、市场运作和市场管理法规,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合理组织进出口贸易,做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资金来调控经济运行。
——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方面。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严格企业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技术装备,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五、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要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制订搞好国有企业的具体方案。一是深化企业改革,要贯彻落实《企业法》、《
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是要组织实施“转机建制、万千百十”规划,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抓好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进。二是做好企业承包制向统一所得税制的衔接过渡,加快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步伐。三是分期分批减轻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不合理负担,为其参与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四是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这项改革基础工作的进程。五是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严格管理,从严治厂,狠抓营销管理、质量管理、基础管理和安全生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六、加强市场培育步伐,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大力培育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使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各种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进行。通过科学、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开展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发挥市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研究制订促进各类商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市场建设的分类指导,给予一定资金扶植,搞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综合监督管理,进一步放宽商品经营范围和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进一步搞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商品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