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到期收回本利息,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和“投资收益”科目。
四、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企业短期投资的余额。
五、本科目应按短期投资种类设置明细帐。
112 应收票据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二、企业收到的应收票据,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帐款”及营业收入各科目。
三、应收票据到期收回的票面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如为带息票据到期,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票面金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四、企业持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应按实收金额(应收票据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息后的净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贴现息数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按应收票据的票面金额,贷记本科目。如应收票据是带息票据,应按实际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票面金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因承兑人的银行帐户不足支付,申请贴现的企业收到银行退回的应收票据和支款通知时,按所付本息,借记“应收帐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申请贴现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余额不足,银行作逾期贷款处理时,借记“应收帐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五、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余额。
六、企业应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逐笔记录每一应收票据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期、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日期、贴现率和贴现净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应收票据到期收清票款后,应在“应收票据登记簿”内逐笔注销。
本科目应按不同的票据种类分别设帐,实行明细核算。
113 应收帐款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以及办理工程结算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帐款。
企业按合同或协议规定预收购货单位的款项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发生应收帐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销货收入”、“技术收入”等科目。收回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企业向购货单位预收货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销售实现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销货收入”等科目。购货单位补付的货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退回多收的货款,则作相反的分录。
四、提取坏帐准备的企业,应收帐款中经确认为坏帐的,借记“坏帐准备”科目,贷记本科目。未提坏帐准备的企业,确认的坏帐,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坏帐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提取坏帐准备的企业,借记本科目,贷记“坏帐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未提坏帐准备的企业,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本科目各明细帐户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已经交付的商品、产品,提供的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帐款余额;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已经预收,但尚未发出材料、商品等的款项余额。
六、本科目应按不同的应收帐款单位设置明细帐。
114 坏帐准备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坏帐准备。
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查明原因。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作为坏帐损失,冲销提取的坏帐准备。
二、企业提取坏帐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发生坏帐损失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坏帐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借记“应收帐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科目。
四、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经提取的用于冲销坏帐损失的准备金余额。
在资产负债表中,本科目作为“应收帐款”科目的减项列示。
119 其他应收款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包括预付帐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备用金,各种赔款、罚款,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等。
二、企业发生各种其他应收款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
三、收回各种款项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的单位,对于领用的备用金应定期向财务会计部门报销。财务会计部门根据报销数额用现金补足备用金定额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报销数和拨补数都不再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其他应收的款项余额。
六、本科目应按其他应收款的项目分类,并按不同的债务人设明细帐。
122 材料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外购半成品和零配件、包装物等。在途材料、委托加工材料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由下列各项组成:
1.买价;
2.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
3.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4.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工、费支出和必要的损耗,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
5.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外汇价差和其他费用。
以上第1、5项应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第2、3、4项,凡能分清的,可以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能分清的,应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
三、购入、自制完成并已验收入的材料,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生产成本”等科目。
收到投资者投入的材料,借记本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材料盘盈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当期不能处理的,借记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处理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四、领用、加工发出的材料,借记有关帐户,贷记本科目。
盘亏材料,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当期不能处理的,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用材料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见“长期投资”科目的相应内容。
五、按计划成本核算材料的企业,应增设“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科目。采购材料后,根据发票帐单支付价款和运输费时,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在材料入库记帐的时候,应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的企业,日常领用、发出材料均按计划成本记帐,月末,按照发出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计算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用红字)。
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的企业,材料出库的实际成本,一般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分批实际进价法”、“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计算确定。企业必须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计算材料出库的实际成本,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如需变更,应经过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并在会计报告中说明。
六、出售材料,按实际收到款项,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帐面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七、本科目借方余额,表示企业期末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八、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本科目应设置“在途材料”、“库存材料”、“委托加工材料”等明细科目;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在途材料在“材料采购”科目中核算。
库存材料应按材料的类别、品名和规格设置有数量、金额的材料明细帐。财会部门与实物保管部门记录应一致。
在途材料按供应单位设明细帐。
委托加工材料应按加工单位名称设置明细帐。
129 低值易耗品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在库和在途的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按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其在途低值易耗品在“材料采购”科目中核算,本科目核算其在库低值易耗品的计划成本。
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玻璃器皿等,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二、购入、自制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低值易耗品,借记本科目(在库低值易耗品),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生产成本”等科目。
盘盈低值易耗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当期不能处理的,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三、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或分期的方法摊销。一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摊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科目,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低值易耗品报废时,将残料价值作为当月低值易耗品摊销额的减少,冲减“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
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领用时借记“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分次摊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贷记“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低值易耗品报废时,将残料价值作为当月低值易耗品摊销额的减少,冲减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盘亏低值易耗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当期不能处理的,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月末结转当月领用低值易耗品应分摊的成本差异,记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科目。
四、在用低值易耗品,以及使用部门退回仓库的低值易耗品,应加强管理,并在备查簿上登记。
五、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期末所有在途、在库未用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
六、低值易耗品应按类别、品种规格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明细核算。
对在用低值易耗品按使用车间、部门进行数量和金额明细核算的企业,也可以采用“五五摊销法”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目应设置“在库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明细科目核算。
134 商品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所有以出售为目的购入的商品(包括技术商品)的实际进价。
二、商品的实际进价确定如下:
1.国内购进用于国内销售和用于出口的商品,以进货原价为其实际进价。购进商品所发生的进货费用,包括购进出口商品到达交货地车站、码头以前支付的各项费用和手续费,均作为当期损益列入销售费用。
2.企业进口的商品,其实际进价包括进口商品的国外进价、应分摊的外汇价差和进口环节的各种税金。
进口商品的国外进价,一律以到岸价格(CIF)为基础。如对外合同以离岸价格(FOB)成交的,商品离开对方口岸后,应由我方负担的运杂费、保险费、佣金等费用,记入商品的进价;商品到达我国口岸目的港后发生的费用记入销售费用。收入的进口佣金冲减进价,不易按商品认定的,冲减销售费用。
3.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理进口的商品,其实际进价为实际支付给代理单位的全部价款。
三、外购商品按买价,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科目。购货发生的进货费用应计入“销售费用”科目,也可以设置“进货费用”科目进行核算。
盘盈商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当期不能处理的、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四、结转已销商品成本,按实际进价,借记“销售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盘亏商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当期不能处理的,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
出库商品的实际成本的计算,可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分批实际进价法”、“后进先出法”中任选一种。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
用商品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见“长期投资”科目的相应内容。
五、本科目借方余额,表示企业所有商品的实际成本。
六、本科目应设置“库存商品”、“在途商品”、“门市部商品”、“委托代销商品”明细科目。
库存商品、门市部商品按商品的名称、品种、规格设置有数量、金额的明细帐,详细核算商品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财会部门与实物保管部门的记录应一致。
在途商品按供应单位设置明细帐。
委托代销商品,按接受委托的单位设置明细帐。
技术商品是指以转卖为目的购入的各种技术,它应按技术名称设置明细帐。
136 产品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所有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要求,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的实际成本。企业开发的技术产品,也在本科目核算。在产品在“生产成本”科目中核算,科技在产品在“科技开发成本”科目中核算,均不包括在本科目中。
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视同企业的产成品,一并在本科目核算。
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也在本科目核算,但应与合格产品分开记帐。
已经完成销售手续,但购买单位未提货的库存产成品,应作为代管产品单独设置备查簿,不包括在本科目内。
二、生产车间完工验收入库产品,借记本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
已完成的科技开发产品,借记本科目,贷记“科技开发成本”科目。
盘盈产品,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或“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三、月末结转已销产品成本,借记“销售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采用分期收款销售,在产成品发出后,借记“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贷记本科目。
盘亏产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
产品出库实际成本的计算,可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分批实际进价法”、“后进先出法”中任选一种。选定后企业不得随意改变计算方法。
用产品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见“长期投资”科目的相应内容。
四、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企业现有库存产品余额。
五、本科目设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技术产品”等明细科目。
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应按品种、名称、规格、设置有数量、金额的明细帐,核算各种产品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
138 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发出的商品、产品的实际成本。
企业代购买单位垫付的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包装、运杂等费用,在“应收帐款”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商品发出时,按其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商品”、“产品”科目。
三、在每期销售实现(包括第一次收取货款)时,应按本期应收的货款金额,借记“应收帐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销货收入”科目;同时,按比例结转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借记“销售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借方余额,表示商品已经发出,应在以后分期收回的货款的余额。
五、本科目应按购货客户设置明细帐或备查簿,详细记录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数量、成本、售价、代垫运杂费、已收取的货款和尚未收取的货款等有关情况。
139 待摊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担的,且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预付保险费等。企业开办费用和摊销期限超过一年的其他费用,在“递延资产”科目核算,均不包括在本科目的核算范围内。
二、企业发生各种待摊费用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低值易耗品”等科目。
三、分期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在建工程”、“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