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费用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
(二)全部产品(包括可比与不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三)按产品成本项目的分析;
(四)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
第五十七条 成本分析的方法,一般采取对比分析法,即报告期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同类产品的实际成本对比;与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对比;与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实际成本水平对比。
第五十八条 企业在成本分析中,除进行对比分析法外,还必须采用因素分析法,按成本项目逐项进行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成本升降因素主要有:
(一)由于产量、质量和品种变化对成本的影响;
(二)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定额增减和价格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三)由于生产工艺、设备变化对成本的影响;
(四)由于职工人数的增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工资总额变动等对成本的影响;
(五)由于费用增减对成本的影响;
(六)由于严重气候和重大责任事故及其他原因对成本的影响。
第五十九条 采用目标成本(定额成本)方法计算成本的企业,应着重进行按成本项目进行实际与定额的差异分析。
(一)实际与定额的差异:指实际消耗数量比定额消耗数量节约或超支的差异;
(二)定额变动差异:指材料、工时等消耗定额变动产生的差异;
(三)材料成本差异:指材料购入价格和材料采购费用的变动而产生的与材料计划成本的差异。
第六十条 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与成本分析的结合,如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消除过剩功能,降低产品成本;开展产品质量分析,减少废次品,降低产品成本以及应用变动成本法,进行产量--成本--利润的分析等等。
第六十一条 进行成本分析,必须发动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降低成本作出努力。
通过成本分析的资料反馈,为成本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信息,进一步完善全面成本管理的循环体系。
第八章 群众管理
第六十二条 班组核算是加强基层建设、开展群众性经济核算和依靠群众搞好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负责班组核算的业务指导,车间主任必须支持班组核算员的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第六十三条 班组核算员是负责班组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工人核算员,应由群众选举产生,其职责如下:
(一)组织班组工人当家理财,宣传发动群众对生产耗费进行管理,搞好经济核算,实现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二)参加讨论和拟定各项消耗定额及费用指标,根据班组考勤员、记录员、材料员提供的有关资料,核算班组的实际生产耗费。
(三)及时公布班组有关指标和定额完成情况,开展经济分析,集中群众智慧,向有关领导提出增产节约、降低消耗、改进成本管理的意见。
第六十四条 班组核算的内容应突出重点,简便易行,讲究实效。班组核算要同劳动竞赛、评比奖励相结合,要坚持群众核算同专业核算相结合,使班组、车间和厂部形成完整的厂内经济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