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条 大中桥明桥面的钢轨扣件应采用k型分开式扣件,以增强桥上线路的稳定,其螺栓的拧紧方法,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轨垫板与桥枕间的防磨胶垫厚度应为4~10mm。基本轨、护轨、护木、桥枕、钢梁间的联接,应牢固紧密,相互位置正确,整体性良好。
现有桥梁的明桥面,可暂用道钉、垫板联结,结合整孔更换桥面(或换轨大修)时有计划地更换为K型分开式扣件。在直线上的桥梁,每块垫板上线路内侧钉两个道钉,外侧钉一个道钉。
在桥头线路彻底锁定的条件下,若桥上基本轨有爬行,可安装防爬器。防爬器的安装设计,应经铁路局工务处批准。
第3.1.6条 道碴桥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道碴槽顶面外缘宽不应小于3.9m,轨底高出挡碴墙顶应不小于0.2m;
二、梁上碎石道床、枕底道碴厚度,木枕地段不小于25cm,混凝土枕地段不小于30cm,最大不超过35cm。
第3.1.7条 凡温度跨度超过100m的钢梁,在活动端上的线路应设伸缩调节器,每一温度跨度安设一副,对圬工桥,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温度调节器,安设时应使尖轨端与重车运行方向相顺(曲线型伸缩调节器不受此限),尖轨端位置正确。在任何情况下,伸缩调节器处轨距不得超过1451mm,不得小于1433mm。
第3.1.8条 铺设无缝线路桥梁的作业条件:
一、更换分开式扣件、更换防磨胶垫、单根更换及移动桥枕时,在实际锁定轨温加20℃以下;
二、进行上盖板油漆,更换铆钉及其他原因须起道或成段更换方正桥枕时,在实际锁定轨温加5℃减15℃以内,低于或高于上述轨温时禁止作业;
三、起梁、移梁、整治支座在实际锁定轨温加、减5℃以内,低于或高于上述轨温时禁止作业;
四、桥梁架空或其他施工,必要时,采取放散应力或其他措施进行;
五、在单独设计铺设无缝线路的桥梁上,应按设计规定拧紧扣件,并在设计允许的轨温范围内进行桥梁及线路大维修工作。
第3.1.9条 下列桥梁应铺设护轨:
一、特大桥及大、中桥;
二、桥长10m及以上的小桥,当桥上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600m,或桥高(轨底至河底最低处)大于6m时;
三、跨越铁路、重要公路、城市交通要道的立交桥;
四、多线桥上的各线按本条一、二、三项办理,但多线框架桥可只在两外侧线路铺设。
护轨一般应采用与基本轨同类型的钢轨,顶面不应高出基本轨,也不应低于基本轨顶面25mm。护轨与基本轨头部间净距应为200mm,增减10mm(铺设60kg/m及以上基本轨时,其净距为220mm±10mm)。
护轨下容许加垫总厚度小于35mm的垫板,垫板厚度在20mm及以下时,每股护轨应在每隔一根桥枕上和每根线路枕木上钉两个道钉;垫板厚度超过20mm时,在每根桥枕上钉两个道钉;垫板总厚度大于30mm时,必须加设铁垫板(可以切边)和加长道钉。
护轨应伸出桥台挡碴墙以外,直轨部分应不少于5m(在直线上桥梁长度大于50m,在曲线上桥梁长度大于30m者则为10m),然后弯曲交会于线路中心,并将轨端切成斜面联结。弯轨部分的长度不少于5.0m,轨端超出台尾的长度不少于2.0m。
每个护轨接头安装4个螺栓,螺帽安装在线路中心一侧(在温度调节器处应采用一端带长孔的夹板)。自动闭塞区间,护轨应安装绝缘装置。
护轨有爬行时,允许安装防爬器。
注:因道口、道岔影响,护轨不能按标准设置时,按特殊情况处理,报铁路局批准。
(Ⅱ)桥枕
第3.1.10条 明桥面应用油质防腐桥枕,其尺寸按表3.1.10采用。
油质防腐桥枕尺寸
表3.1.10
<font size=+1>
------------------------------------
| | 桥枕标准断面 | | |
| 主 成纵梁中心距 |---------| 长度 | 附 注 |
| (m) | 宽度 | 高度 |(mm) | |
| |(mm)|(mm)| | |
|------------|----|----|-----|-----|
|1.5(包括1.524)|200 |220 |3000 | |
|------------|----|----|-----| |
|1.5以上~2.0 |200 |240 |3000 | 双腹板或|
|------------|----|----|-----|多腹板的主|
|2.0以上~2.2 |220 |260 |3000 |梁按内侧腹|
|------------|----|----|-----|板间距为准|
|2.2以上~2.3 |220 |280 |3200 | |
|------------|----|----|-----| |
|2.3以上~2.5 |240 |300 |3200或| |
| | | |3400 | |
------------------------------------
</font>
第3.1.11条 桥枕铺设:
一、桥枕间净距为100~210mm,专用线上可放宽到250mm。
二、桥枕不能铺设在横梁上,与横梁翼缘边应留出15mm及以上的缝隙,以利排水。
如横梁两侧桥枕间净距在300mm以及上,且桥枕顶面距横梁顶面在50mm以上时,应在横梁上垫短枕承托。短枕与护轨联牢,与基本轨底留出空隙。
三、有桥面系的上承钢梁,桥枕只能铺在纵梁上(设计容许铺设在主梁翼缘上的除外)。在行车情况下,不容许桥枕压着钢梁联结系。
四、钢梁上桥枕容许挖深30mm以内的槽口(也可不挖槽)。与铆钉头接触处,可挖纵槽。
为调整桥面钢轨上弯度,可使用比标准断面较厚的桥枕,也可在桥枕下加垫木垫板,用螺钉(栓)或胶合牢固。
第3.1.12条 桥枕与梁的联结:
钢梁上每根桥枕须用两根直径22mm的标准型勾螺栓与钢梁勾紧。螺栓均应配以80×80×8~10mm的铁垫圈及10~20mm厚的木垫圈(或6~10mm厚的胶垫圈)。在自动闭塞区间,勾螺栓铁垫圈与钢轨垫板间应留不小于15mm的间隙,防止轨道电路短路。
第3.1.13条 桥枕须经注油防腐,加工新面、栓钉孔眼按规定作好防腐处理。腐朽、裂缝或损伤,应及时进行削平、灌缝、捆扎、挖补等修理工作。
第3.1.14条 桥枕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为失效桥枕:
一、标准断面桥枕因腐朽、挖补、削平和挖槽累计深度超过80mm;
二、道钉周围腐朽严重,无处改孔,不能满足持钉及保持轨距;
三、桥枕内部严重腐朽;
四、通裂严重,影响共同受力。
第3.1.15条 有连续两根及以上的失效桥枕应予抽换。钢轨接头处的4根桥枕(支接时为5根)不容许有失效。一孔梁上的桥枕失效达25%及以上时,应进行整孔更换。单根抽换时,可使用整修后的旧枕。
(Ⅲ)护木与防爬角钢
第3.1.16条 护木断面为150×150mm的一级松、杉木,护木与桥枕联结处须挖20~30mm深的槽口,紧扣在桥枕上。每隔一根桥枕以及主梁或纵梁两端安装防爬角钢处、护木连接处均应用直径20~22mm的螺栓串联牢固。螺栓顶端不应超过基本轨顶面20mm。护木接头采用半木搭接,并设在桥枕上。
护木内侧与基本轨头部外侧的距离应为200~500mm。
钢梁活动端处,护木须断开,并留出空隙,使护木能与钢梁共同移动。
第3.1.17条 跨度在5m及以上的钢梁,每孔梁两端各安装一对防爬角钢,必要时在梁的中部每5~10m再安装一对。有桥面系的钢梁,每个节间纵梁两端各安装一对。如节间长度在4m以下时,可在每两个节间纵梁的两端各安装一对。防爬角钢最小尺寸为120×80×12mm。钢梁两端防爬角钢的水平肢应安装成相反方向,并用直径20~22mm的螺栓与桥枕联牢(此处桥枕不安装勾螺栓)。
(Ⅳ)人行道及栏杆
第3.1.18条 明桥面应在轨道中心铺设步行板,并设置单侧或双侧人行道。道碴桥面应设置双侧人行道。直线上的桥,自线路中心至人行道栏杆内侧的净距,对于明桥面和区间的道碴桥面,小桥为2.45m;对于车站内的桥和区间内的道碴桥面,大中桥为3.00m;对于牵出线和梯线上的桥为3.50m。曲线上桥,人行道栏杆内侧净距应根据限界要求加宽。曲线半径小于600m时加宽0.50m;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3000m而大于及等于600m时加宽0.25m;曲线半径大于3000m时可不加宽。牵出线和梯线上的曲线桥人行道不再加宽。
既有桥梁人行道按上述标准加宽时,应进行检算,规定使用条件。
人行道、栏杆在梁的活动端处均应断开,不得影响梁的伸缩。
第二节 钢结构保护涂装
第3.2.1条 钢梁、钢塔架、人行道支架等都应进行保护涂装,防止钢结构锈蚀。所有保护涂装工作均应符合TB1527—84规定。
第3.2.2条 在涂装第一道底漆前,应将钢料表面的污泥、油垢、铁锈、旧漆皮和氧化皮彻底清除干净。清除方法可采用喷砂、喷丸、抛丸、手工清理和溶剂擦洗,严禁使用腐蚀性物质清理钢表面。
第3.2.3条 根据所使用涂料品种、施工方法和构件部位的不同,涂装前对钢结构表面清理程度规定如下:
一、热喷镀锌、铝及涂装环氧富锌底漆时,钢表面应达到一级清理标准;
二、涂装红丹酚醛、红丹醇酸、无机富锌、环氧沥青、聚氨酯底漆时,钢表面应达到二级清理标准;
三、铆钉头、螺栓头和螺纹涂装红丹酚醛、红丹醇酸底漆时,钢表面应达到三级清理标准;
四、维护性涂装,使用油性红丹防锈底漆时,钢表面应达到手工清理标准。
各级清理质量标准见附录三(一)。
第3.2.4条 钢梁连接板和杆件上大于0.5mm的缝隙须将缝内污垢和铁锈清除干净,在第一层底漆干燥后,用石膏腻子填塞,待腻子表面干燥后,才可继续进行涂料涂装。如果缝隙是由于铆距过大所造成,应加铆铆钉(或增加高强螺栓),使最大钉(栓)距不超过160mm。小于0.5mm的缝隙,可用油漆封闭,石膏腻子的配方及使用方法见附录四。
第3.2.5条 新钢梁初始涂装或运营中钢梁的整孔重新涂装。
一、钢梁大面积部位涂装体系及主要应用技术要求见表3.2.5(1)。
钢梁大面积部位涂装体系及主要应用技术指标
表3.2.5(1)
<font size=+1>
---------------------------------------
涂装|涂料 | 主要应用技术指标 |涂装 |每道干| 涂料标准
体系|名称 | |道数 |膜厚度|
序号| | | |(μ)|
--|---|----------------|---|---|-------
Ⅰ|红丹酚|1.附着力 3MPa |2~3| 35|HG2—782
|醛底漆|2.耐冲击 400N.m | | |
|或红丹|3.耐弯曲 2mm | | | —74
|醇酸底|4.干燥时间 指干5小时| | |HG2-25
|漆 | 实干24小时| | |
| |5.耐盐雾试验时间(按使用厚度)| | | —74
| | 400小时 | | |
|---|----------------|---|---|-------
|锌铝醇|1.附着力(对底漆)3MPa |3~4| 30|
|酸面漆|2.耐冲击 500N.m | | |HG2-1061-77
|或云铁|3.耐弯曲 1mm | | |
|醇酸面|4.干燥时间 指干5小时| | |
|漆 | 实干24小时| | |
| |5.细度<65μ | | |
| |6.耐老化试验时间(按使用厚度)| | |
| | 400小时 | | |
--|---|----------------|---|---|-------
Ⅱ|环氧富|1.附着力 |2~3| 35|
|锌底或| (环氧富锌)4MPa | | |HG14-508-74
|成无机| (无机富锌)2MPa | | |
|富锌底|2.耐冲击 400N.m | | |
|漆 |3.耐弯曲 2mm | | |
| |4.干燥时间 指干3小时| | |
| | 实干20小时| | |
| |5.耐盐雾试验时间(按使用厚度)| | |
| | 2000小时无锈、无泡、无裂纹| | |
|---|----------------|---|---|-------
|磷化底|1.附着力 3PMa | 1 |15~|
|漆中间|2.耐冲击 400N.m | |20 |
|层或环|3.耐弯曲 1mm | | |
|氧云铁|4.干燥时间 | | |
|中间层| 磷化底漆 指干1小时| | |
| | 实干2小时| | |
| | | | |
| | 环氧云铁 指干3小时| | |
| | 实干20小时| | |
|---|----------------|---|---|-------
|锌铝醇|同 前 |3~4| 30|
|酸面漆| | | |HG2-1061-77
|或云铁| | | |
|醇酸面| | | |
|漆 | | | |
---------------------------------------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