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交通部通信工程竣工验收规定(暂行)

  8.各种管道引入人(手)孔、通道的位置尺寸符合设计规定,其管顶距人(手)孔、通道上覆、沟盖底面应不小于300mm,管底距人(手)孔、通道基础面应不小于400mm。
  9.引上管引入人(手)孔及通道时,应在管道引入窗口以外的墙壁上,不得与管道叠置。引上管进入人(手)孔、通道,宜在上覆、沟盖下200~400mm范围以内。
  10.弯管道的曲率半径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宜小于36m。其水平或纵向弯管道各折点座标或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弯管道应成圆弧状。
  11.石棉水泥管通信管道的接续,应按设计的规定。其他如接续点错开等技术要求与水泥管道相同。
  12.钢管通信管道的铺设方法、断面组合等均应符合设计规定;钢管接续宜采用管箍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根钢管应分别旋入管箍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两端管口应锉成坡边。
  (2)使用有缝管时,应将管缝置于上方。
  (3)钢管在接续前,应将管口磨圆或锉成坡边,保证光滑无棱。
  (4)严禁不等径的钢管接续使用。
  13.铺设铸铁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直线段铸铁管时,承口应在高程低的一端。
  (2)铺设引上管时,承口宜在人(手)孔、通道端。
  (3)铸铁管的接续,应在插口端头缠两层宽20~30mm的麻布条(缠麻布条应距管口约10mm),插入承口后再用水泥砂浆堵抹,堵抹与承口外缘平齐即可。
  14.各种引上管引入人(手)孔、通道时,管口不应凸过墙面,应终止在墙体内30~50mm处,并应封堵严密、抹出喇叭口。
  15.塑料管通信管道宜采用硬质塑料管(如硬聚氯乙烯等),其铺设方法、组群方式、接续方式等均应符合设计规定。
  16.塑料管的接续宜采用承插法或双承插法等。采用承插法接续时,承插部分的长度可参考表1。

           塑料管承插接续部分长度参考表

                             表1

------------------------------------
|         |  |  |  |    |    | 100 |
|塑料管外径(mm)|40|50|60| 75 | 90 |     |
|         |  |  |  |    |    | 及以上 |
|---------|--|--|--|----|----|-----|
|         |  |  |  |    |    |     |
|承插长度(mm) |40|50|50| 55 | 60 |  70 |
|         |  |  |  |    |    |     |
------------------------------------

  采用双承插法接续塑料管,其接续管的接头如图,各部分长度如表2所示。

           塑料管双承接头各部尺寸参考表

                             表2

---------------------------------------
|            |   |   |   |   |   | 100|
|塑料管外径D(mm)  | 40| 50| 60| 75| 90|    |
|            |   |   |   |   |   | 及以上|
|------------|---|---|---|---|---|----|
|            |   |   |   |   |   |    |
|承口长度L1(mm)  | 40| 50| 50| 55| 60|  70|
|            |   |   |   |   |   |    |
|------------|---|---|---|---|---|----|
|            |   |   |   |   |   |    |
|直管部分长度L2(mm)| 60| 70| 90|100|110| 110|
|            |   |   |   |   |   |    |
|------------|---|---|---|---|---|----|
|            |   |   |   |   |   |    |
|双承接头总长度L(mm)|140|170|190|210|230| 250|
|            |   |   |   |   |   |    |
---------------------------------------

  17.采用承插法接续塑料管,其承插部分可涂粘合剂,其粘合剂应按塑料管生产厂的要求或施工所在地的学用粘合剂。涂抹粘合剂应在距直管管口10mm处向管身涂抹,涂抹承插长度的近三分之二。
  18.塑料管的组群管间缝隙宜为10~15mm,接续管头必须错开,每隔2~3m可设衬垫物(但不得使用钢筋)的支撑,并保证管群的整体形状统一,直至进入窗口部分其形状应一致。窗口部分的堵抹要求与水泥管相同。
  19.通信管道的包封规格、段落、混凝土标号,应符号设计规定。
  20.通信管道的防水、防蚀、防强电干扰等防护措施,必须按设计要求处理。
  21.各种材质构成的通信管道,其最小埋深应符合表3的规定。
  22.通信管道与其他各种管线平行或交越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
             通信管道最小埋深表

                             表3

---------------------------------------
|                |   管顶距地表最小深度(m)     |
|   管 道 类 别      |--------------------|
|                |人行道 | 车行道 | 电车轨道|铁路①|
|----------------|----|-----|-----|---|
| 水泥、石棉水泥管、玻璃钢等管 |0.5 | 0.7 | 1.0 |1.5|
|----------------|----|-----|-----|---|
|钢管②             |0.2 | 0.4 | 0.7 |1.2|
---------------------------------------

  注:①具体应与铁道部门协商
  ②钢管最小埋深在有冰冻的范围以内时,施工时应注意管内不能有进水或存水的可能。
  三、回土夯实
  1.通信管道工程的回填土,应在管道或人(手)孔按施工顺序完成施工内容,并经24h养护和隐蔽工程检验合格后进行。
  2.回填土前,应先清除沟(坑)内的遗留木料、草帘、纸袋等杂物。沟(坑)内如有积水和淤泥,必须排除后方可进行回填土。
  3.通信管道工程的回填土、除设计文件有特殊要求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顶部30cm以内及靠近管道两侧的回填土内,不应含有直径大于5cm的砾石、碎砖等坚硬物;
  (2)管道两侧应同时进行回填土,每回填土15cm厚,用木夯排夯两遍;
  (3)管道顶部30cm以上,每回填土30cm应用木夯排夯三遍或用蛤蟆夯排夯两遍,直至回填、夯实与原地表平齐。
  4.通信管道工程挖明沟穿越道路的回填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市内主干道路的回土夯实,应与路面平齐;
  (2)市内一般道路的回土夯实,应高出路面5~10cm。在郊区大地上回填土,可高出地表15~20cm。
  5.人(手)孔坑的回填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路上的人(手)孔坑两端管道回填土,应按照第4.(1).(2)条的规定执行;
  (2)靠近人(手)孔壁四周的回填土内,不应有直径大于10cm的砾石、碎砖等坚硬物;
  (3)人(手)孔坑每回土30mm,应用蛤蟆夯排夯两遍或木夯排夯三遍;
  (4)人(手)孔坑的回填土,严禁高出人(手)孔口圈的高程。
  6.在修复通信管道施工挖掘的路面之前,如回填土出现明显的坑、洼,通信管道的施工单位应按照市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处理。
  7.通信管道工程回土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的碎砖、破管等杂物。
  四、管道试通及人(手孔)通道等可见部分
  1.通信管道工程试通管孔,是通信管道工程质量评定具有否决权的关键项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管道管孔试通,应用比被试管孔标称直径小5mm、长900mm的拉棒进行。
  两孔以上的水泥管块管道,每块管块任意抽试两孔;两孔以下的管块应试全部管孔。
  钢材等单孔组群的通信管道,每五孔抽试一孔;五孔以下抽试1/2;二孔试一孔;一孔则全试。
  (2)弯管道在曲率半径大于36m时,应用比被试管孔标称直径小于6mm,长900mm的拉棒试通,其试通孔数按上款处理。
  (3)有包封的管道管孔试通,亦按上述(1)(2)款处理。
  2.通信管道工程管孔试通的评定标准,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管孔试通全部通过第五、1.(1).(2).(3)条的标准为“优良”。
  在试通总数(孔段)的5%以下标准拉棒不能通过,但能通过比标准拉棒直径小1mm的,也可定为“优良”
  (2)在试通总数6%~10%的孔段,不能通过拉棒,但能通过比标准拉棒直径小1mm的拉棒,应定为“合格”。
  (3)凡达不到上述二款规定的,应由施工单位返修至合格后,再进行验收。

第六节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验收内容与标准



  一、光缆线路工程
  第一条 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准备好下列竣工技术文件
  1.按第一章第二节的要求准备好竣工技术文件一式三份交建设单位。
  2.施工单位会同建设单位检验员和质量监督员做好各项测试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光缆工程随工检验项目表1至13。
  随工检验记录的检验项目及内容详见表14。
  第二条 竣工验收内容与标准详见光缆工程验收内容与标准

                 目录

                       表1

------------------------------
|  序  号  |   名  称   |  页  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继段长________
  敷设方式________
  施工时间________
  施工单位主管________
  施工负责人________

________Mb/s________模光通信系统线路工程竣工测试记录
                    工程名称________
                    中继段____至____
                    建设单位________
                    施工单位________
                      年  月  日
________至________中继段光缆配盘图
站名|   m   m   m   m   m
--|-----●---●---●---●---●
站别|   m   m   m   m   m
  |   m   m   m   m   m
  |-----●---●---●---●---●
  |   m   m   m   m   m
  |   m   m   m   m   m
  |-----●---●---●---●---●
  |   m   m   m   m   m
  |   m   m   m   m   m   站名
--------●---●---●---●---●
      m   m   m   m   m   站别

说明:1.按图例符号在接头位置标明接头类别。
   2.按图例符号在上图横线上标明光缆程式(敷设方式)。
   3.上图横线以上标明地面长度,横线以下标明实际敷设长度以及出厂盘号。

               绘制人___审核___日期___

       _____至_____中继线段光缆衰减统计表   表2


---------------------------------------
|   配  | | | | | | | | | | | |    |   |
|    盘 | | | | | | | | | | | |    |光纤 |
|     号| | | | | | | | | | | |    |衰减 |
|  实   |-|-|-|-|-|-|-|-|-|-|-|----|---|
|   敷  | | | | | | | | | | | | 平 均 |   |
|    长 | | | | | | | | | | | |    |总衰减|
|接    度| | | | | | | | | | | | 衰 减 |(dB) |
| 头 衰  |-|-|-|-|-|-|-|-|-|-|-|    |   |
|序 编 减 | | | | | | | | | | | |(dB/km) |   |
| 号 号 值|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注:如厂家未提供每根光纤衰减值时,可以只按平均衰减计算光纤衰减值填入总衰减栏。
            编制_____审核_____日期_____

  ____至____中继段光缆接头损耗测试记录  表3
  测量方向___波长___熔接机___仪表___折射率___


---------------------------------------
| |损 光   | | | | | | | | | | | | | |   |
|接| 耗 纤  | | | | | | | | | | | | | |   |
|头|  值 编 | | | | | | | | | | | | | |温度 |
|编|    号|1 |2 |3 |4 |5 |6 |7 |8 |9 |10|11|12|日|   |
|号|     | | | | | | | | | | | | |期|(℃)|
| |距    | | | | | | | | | | | | | |   |
| | 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线员___测试人员___测试状态___dB/div
                    OTDR___m/div

  ____至____中继段光纤线路衰减测试记录 表4
中继段长___光源___仪表___波长___温度___α(  )指标__

---------------------------------
|        |    |    |   |        |
|        |    |    |   |  α平均   |
|        |    |    |   |        |
|  光  纤  | P入 | P出 | α |--------|
|        |    |    |   |dB|dB/km|
|--------|----|----|---|--|-----|
|   |A-B |    |    |   |  |     |
| 1 |----|----|----|---|--|-----|
|   |B-A |    |    |   |  |     |
|---|----|----|----|---|--|-----|
|   |A-B |    |    |   |  |     |
| 2 |----|----|----|---|--|-----|
|   |B-A |    |    |   |  |     |
|---|----|----|----|---|--|-----|
|   |A-B |    |    |   |  |     |
| 3 |----|----|----|---|--|-----|
|   |B-A |    |    |   |  |     |
|---|----|----|----|---|--|-----|
|   |A-B |    |    |   |  |     |
| 4 |----|----|----|---|--|-----|
|   |B-A |    |    |   |  |     |
|---|----|----|----|---|--|-----|
|   |A-B |    |    |   |  |     |
| 5 |----|----|----|---|--|-----|
|   |B-A |    |    |   |  |     |
|---|----|----|----|---|--|-----|
|   |A-B |    |    |   |  |     |
| 6 |----|----|----|---|--|-----|
|   |B-A |    |    |   |  |     |
|---|----|----|----|---|--|-----|
|   |A-B |    |    |   |  |     |
| 7 |----|----|----|---|--|-----|
|   |B-A |    |    |   |  |     |
|---|----|----|----|---|--|-----|
|   |A-B |    |    |   |  |     |
| 8 |----|----|----|---|--|-----|
|   |B-A |    |    |   |  |     |
|---|----|----|----|---|--|-----|
|   |A-B |    |    |   |  |     |
| 9 |----|----|----|---|--|-----|
|   |B-A |    |    |   |  |     |
|---|----|----|----|---|--|-----|
|   |A-B |    |    |   |  |     |
|10 |----|----|----|---|--|-----|
|   |B-A |    |    |   |  |     |
|---|----|----|----|---|--|-----|
|   |A-B |    |    |   |  |     |
|11 |----|----|----|---|--|-----|
|   |B-A |    |    |   |  |     |
|---|----|----|----|---|--|-----|
|   |A-B |    |    |   |  |     |
|12 |----|----|----|---|--|-----|
|   |B-A |    |    |   |  |     |
---------------------------------

       测试人___记录___审核___日期___
  ____至____中继段光纤带宽(多模)色散(单模)

                测试记录          表5
  中继段长_____(km)          指标_____


---------------------------------------
|       |               |             |
|  光  纤 |  总带宽(MHz·km)  |总色散(PS/nm·km)|
|       |               |             |
|-------|---------------|-------------|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备 注  |               |             |
---------------------------------------

  仪表___温度___测试人___
  测试地点________日期________

  ___至___中继段光纤后向散射信号曲线检查记录 表6
  折射率___中继段长___km____


---------------------------------------
| |  |    |    测 试  状 态            |  |
|测|光 |    |------------------------|  |
|试|  |全程损耗|    |    |  |  | 脉冲| 衰耗 |图片|
|方|  |    | 座标1|座标2 |dB|km|   |    |  |
|向|  |(dB/|    |    |  |  | 宽度| 器值 |编号|
| |纤 |km) |(km)|(km)|每格|每格|   |    |  |
| |  |    |    |    |  |  |(S)|(dB)|  |
|-|--|----|----|----|--|--|---|----|--|
| |1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 |12|    |    |    |  |  |   |    |  |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