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架修时,轴箱内侧面与轴瓦内径面的直角差不大于0.5毫米。轴箱弹簧鞍槽与轴箱滑动面的直角差不大于1毫米。轴箱滑动面与轴箱中心线的不平行和轴箱前后滑动面的不平行,均不大于0.2毫米。
六、架修时,主动轴实际中心与基准中心的偏差;主动轴左右直角差;各动轴距较设计尺寸的偏差;同位左右轴距的偏差;均不大于0.5毫米。
第51条 架修时,转向架检修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导轮单轴转向架:
1.心盘中心至尾销孔中心间的距离(A)较设计尺寸的偏差;尾销孔中心至导轮轴端中心的距离左右相差(B与B1之差);心盘中心至轮箍内侧面距离的相差(C与C1之差);均须在2毫米以内。
注:尺寸(A)准许按现车实际尺寸调整。
2.轮缘顶部至构架水平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左右相差应在3毫米以内,但弹簧自由高与负荷高的差,左右不同数应扣除计算。
3.摇鞍足与摇鞍座接触须良好,用0.5毫米塞尺检查,不得有贯通间隙。
二、导轮双轴转向架
1.轴箱导框中心的对角距离A与A1之差,须在3毫米以内。
2.心盘中心至前后导框纵中心线的距离,B与B1之差,须在1毫米以内。
3.前后导框纵中心线不平行偏差(C与C1之差)须在2毫米以内。
4.左右轴距D与D1之差,须在5毫米以内。
5.四角高度差:左右须在3毫米以内;前后须在6毫米以内。
三、从轮转向架
1.尾销孔中心至从轮轴端中心的距离左右相差(A与A1之差),应在2毫米以内。
2.轮缘顶部至轴箱上平面的垂直距离,摇鞍式转向架为轮缘顶部至构架水平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左右相差(B与B1之差),须在3毫米以内。
3.轴箱中心至轮箍内侧面的距离左右相差(C与C1之差),须在2毫米以内。
4.摇鞍式转向架复原装置组装后其左右侧高度差不大于4毫米。构架纵中心线至左右摇鞍足中心线距离差不大于3毫米。
四、煤水车转向架:
1.两轴转向架四角高度差:左右不大于4毫米,前后不大于6毫米。
2.同一转向架同位左右轴距差,不大于5毫米。
3.拱架式转向架的对角线距离相差不大于3毫米。
第52条 架修时,弹簧调整后,车架上平面至轨面的距离,前后之差不大于20毫米,左右之差不大于10毫米(前进、FD型不大于15毫米)前不得高于后;各位弹簧及均衡梁的倾斜不大于20毫米(前进、FD型不大于35毫米)。
第53条 车钩及中间缓冲器检修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车钩在锁闭位置时,钩锁往上的活动量在5~15毫米,钩锁与钩舌的接触面须平直,其高度不少于40毫米;钩体防跳凸台和连结杆(钩锁销)的作用面须平直;高度磨耗量不能超过1毫米。钩舌与钩体上下承力面应接触良好。
后钩组装后,钩尾端与从钣应贴合,其局部间隙用1毫米的塞尺检查,塞入长度不大于70毫米。允许加一块垫板。
二、运转整备时,车钩中心至轨面的高度:架修时为835~880毫米;洗修时为815~890毫米。
三、楔铁式中间缓冲器架修时,应用样板检查,滑铁、滑铁套、滑铁座的弧度,两端允许有不大于3毫米的间隙。(组装后,中间缓冲器斜铁在紧固状态时,滑铁与滑铁套,滑铁套与滑铁座的局部不贴合间隙不能在滑铁套中部。)
四、中间缓冲器加垫时,其垫板厚度不小于6毫米,长度不能超过体长;数量:架修不多于二块,洗修不多于三块。
第54条 走行部各主要零部件,有下列情况时不许焊修:
一、牵引杆和安全杆体和销的裂纹;
二、均衡梁的裂纹超过该处断面的30%;
三、弹簧鞍上的裂纹超过裂纹处断面的50%;
四、车钩
1.车钩钩体上横向裂纹,扁销孔向尾端发展的裂纹;
2.钩体上距钩头50毫米以内的砂眼和裂纹;
3.钩体上长度大于50毫米的纵裂纹;
4.耳销孔处的裂纹,超过该处断面的40%时;
5.上、下钩耳间(距钩耳25毫米以外)的纵、横裂纹超过30毫米时;
6.钩腕上裂纹超过腕高20%时。
五、车钩尾框上的横裂纹及扁销孔向后发展的裂纹;
六、钩座尾销孔的裂纹;
七、煤水车上下拱钣的裂纹、腐蚀、磨耗;轴箱托钣、拱架柱螺栓孔的裂纹(拱钣端头及FD型轴箱托钣上的裂纹除外)。
轮对
轮对检修后,必须彻底消除松缓、裂纹等缺陷。曲拐销及偏心曲拐销位置应正确。轮箍外形及内侧距离应符合规定。
第55条 轮对检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架修时,轮对组成后要求:
1.轮箍内侧距离为1353±3毫米。
2.轮箍外形用样板检查其偏差:踏面不超过0.5毫米,轮缘高度减少量不超过1毫米,轮缘厚度减少量不超过0.5毫米。
段修时,曲线半径小于300米区段,第一动轮轮缘厚度允许较设计尺寸减少3毫米。
3.轮箍削旋后直径差:同轴位左右相差在1毫米以内,各动轮间相差在2毫米以内。削旋轮箍时,许可在轮箍内侧面上,留有两处总长度不超过400毫米深度不超过1毫米的黑皮。在轮缘的外侧面上由轮缘顶部量起,须在10~18毫米的范围内,许可留有深度不超过2毫米、宽度不超过5毫米的黑皮。
4、新轮箍的厚度,允许较设计尺寸增加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