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车段修焊接规则
((80)铁机字1340号 1980年8月1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适应蒸汽机车检修的需要,提高焊接质量,保证行车安全,特制定本规则。凡蒸汽机车在机务段检修时,遇有焊修工作,均应按本规则的规定施行。
第2条 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车安全。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岗位责任制,做好重要部件的焊接记录。
第3条 熔焊工应熟悉焊件的材质、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的性能,按照技术要求,正确贯彻焊接工艺,保证焊接质量。
第4条 遇有本规则无规定的零部件需要焊接时,由机务段总工程师会同驻段验收员及有关人员,在保证焊接质量和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共同决定。
第5条 对于零部件磨耗允许焊接者,如超过第三限度或无第三限度规定而非正常磨耗严重者,均不得焊接(有规定者除外)。
计算焊接裂纹、挖补或其他焊接数量时,无论厂修或段修,焊接过的数量均应计算在内。
第6条 焊接作业,必须严格遵守铁路机务安全技术规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基本技术要求
焊工资格
第7条 重要部件的焊接,须经《熔焊工考试办法》考试合格的熔焊工担任。重要部件的范围由机务段规定。
焊前准备
第8条 重要部件的焊接,须在5℃以上的处所进行。焊件熔焊处所及其附近有油脂、油漆、存水等,须清除干净,腐蚀表面及不良部分应清扫见新。
为保证焊接质量,焊接部分如有障碍或位置不当时,应拆除或转换位置。
第9条 为防止熔渣溅落伤害部件摩擦部分及精加工表面(如摇连杆,鞲鞴杆、轴颈、曲拐销颈、月牙钣等),接近焊接部分,焊前须用石棉纸等非金属材料遮盖。
第10条 在机车上焊接时,回路线应尽可能连接在焊接处所附近,接头必须良好,连接部分不许有冒火花及发热现象。若用轨道做回路时,焊接的部件及轨道等处,须使用断面积50平方毫米以上的导线连接。
下列部件禁止连接回路线:
一、摇杆、连杆;
二、滑钣、鞲鞴杆、十字头;
三、曲拐销、偏心曲拐销;
四、轮对的轴和轮箍;
五、阀动装置;
六、弹簧装置;
七、车钩及各零件的螺纹部分。
若必须在上述部件上连接时,应用特制的卡子连接回路线。
第11条 焊接处的边缘,应以机械或其他工具切削坡口。如用气割时,须除掉金属氧化层。A5以上的钢材用气割切削坡口时,坡口表面应用机械加工,其深度不得少于3毫米。不许用电弧切削坡口。
有关的焊接接头、坡口及焊缝形状与尺寸可按国家标准GB985—67(见附录一)进行选用。
第12条 焊接由边缘向内发展的裂纹时,先在裂纹末端钻孔,并由裂纹末端始焊。若裂纹长度超过150毫米,须采用逆向分段法焊接,各段焊波的方向须由边缘向内开始(如由于位置限制可由下向上焊)。裂纹末端的孔须将裂纹全部焊完后再焊,焊前须将孔边的焊波始点切成坡口。
第13条 为加强焊缝强度,可在焊缝单侧或两侧焊装补强钣。补强钣各角须做成半径不少于30毫米的圆角,补强钣厚度:单侧的不得少于基本金属厚度的70%,双侧的每钣不得少于基本金属厚度的50%。
焊装补强钣的焊缝必须有突出量,在焊补强钣前,将突出量铲去,使与基本金属齐平。
补强钣与焊件表面应密贴,局部间隙不超过1毫米,补强钣长度超过300毫米时(自中心线量起)须钻孔塞焊。
补强钣的尺寸须盖过焊缝四周50毫米以上。
焊接材料
第14条 应根据下列原则,进行焊条的选用:
一、焊件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对于结构钢大多要求焊缝金属与焊件等强度,可按结构钢的强度选择相应强度等级的电焊条;对于合金结构钢,除焊件是耐热钢、耐腐蚀钢外,一般不要求焊缝金属的合金成分与焊件合金成分相同或相近;母材成分中,如果含碳或硫、磷等杂质较高时,应选用抗裂性较好的焊条。
二、焊件的工作条件和使用性能:对于承受动载荷或冲击载荷的焊件,除了要求保证抗拉强度外,应采用碱性低氢型焊条;对于有特殊要求(如高温、磨损、腐蚀)的焊件,应区别情况,选定所需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