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预防沿岸海域赤潮灾害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预防沿岸海域赤潮灾害的通知
 (1990年1月15日 国海办字(1990)030号)


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由于陆源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入海,使我国沿岸海域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某些海域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已相当严重,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对海洋的生态环境、渔业生产、海水养殖、旅游等开发活动以及人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遵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现将有关情况和加强预防的意见通知如下:
  一、一九八九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都有赤潮出现,不仅范围较广,而且危害严重。
  去年八月至十月间,河北省黄骅市附近海域发生了大面积赤潮,全市26000亩虾池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800万元。其中107个承包人(户),人均亏损达4.4万元。这次赤潮灾害,波及到河北省其它县和山东省潍坊地区,不仅给虾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使他们忧心忡忡,担心赤潮再度发生。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将会影响渔民和虾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安定。监视、监测和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这次赤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陆源污染物超标排放入海,造成沿岸海域富营养化;大量养虾池废水的排放,导致自身污染;加之气候条件影响,高温少雨,当地沿岸流弱,水体交换及自净能力差等。据统计,去年在深圳市赤湾、浙江省嵊山、福建省东山附近海域也发生了赤潮,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一年时间内,我国沿海多次发生赤潮,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赤潮危及人民生活和健康,曾引起中毒、死亡事件。
  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杀海洋生物,然而,有些毒素,在某些海洋生物中往往没有明显的毒性显示,而能在鱼、贝类体内吸收积累,人们若食用了这些鱼、贝类,就会造成中毒,甚至死亡。这类毒素(通称贝毒),目前已确定的有10种。例如,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福建省东山县磁窑村附近海域出现赤潮,几天之后,当地居民采食了附近的花蛤,造成135人中毒、1人死亡的严重事件。经调查分析,发现花蛤胃含物有大量裸甲藻,根据毒性试验和发病症状,是由赤潮贝毒引起的。
  三、针对我国赤潮引发的原因,为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沿海经济发展,达到防范赤潮灾害的目的,现提出如下意见,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