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民和生产与生活, 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必须加强领导,全面规划
,力争在今后两、三年内改变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的面貌。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民族政策的再教育
加强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切实克服大汉族主义,把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提高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建设边疆,巩固边防的高度来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动群众,认真做好。
二、统筹安排,积极发展生产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品种多, 批量小、大部分是地产地销,它的恢复和发展,主要依靠地方。建议各省、自治区对本地区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进行统筹规划,分别纳入省、地、县计划,切实安排好生产,防止挤掉。
属于跨省、市、自治区供应的零星产品,销区和产区之间要固定协作关系,销区要定期提供需要情况,产区要根据销区需要,定点定量组织生产,保证供应。
属于跨省、 市、 自治区之间供应的主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约有八十种,由轻工业部、商业部协同地方统一安排生产和组织供应。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于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所需的原材料,建议各省、市、自治区纳入地方计划,优先安排供应。各地安排有困难的部分运输汽车,锡和木工机械,请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安排。各省、市、自治区安排有困难的黄金、白银,请人民银行给予安排,今后要积极研究,逐步使用一部分代用品。这次座谈会上安排的六十多个改建、扩建项目,请有关省、自治区纳入计划,安排施工力量,保证这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三、合理调整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布局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现在大部分在沿海城市生产,这是不合理的。从现在起,在呼和浩特、兰州、成都、昆明、乌鲁木齐、贵阳、西宁、延吉、海拉尔等九个城市,建立发展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凡是有条件在这九个城市生产的产品,尽量在这九个城市组织生产。这九个生产基地要力争在今后两、三年内做到大部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基本满足本省、自治区和毗邻省、自治区的需要。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建设安排上,要调查研究,瞻前顾后,既要摸清当前市场需要情况,又要考虑到今后几年可能出现的变化,防止大上大下,造成损失。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安排生产。今后必须增加生产能力的,也主要是在现有企业基础上扩建。可以采用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办法,增添一些必要的设备,填平补齐,成龙配套,老企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