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药品卫生检验方法

  3.操作步骤
 
 3.1 供试液制备,经阴性对照取样后,按各类制剂制备供试液的方法(总则5)制备。
  3.2 稀释及吸样
  稀释级一般应采用3级。
  稀释 取1ml吸管1支,吸取混匀的1∶10供试液(或原液、1∶20供试液)1ml,在离稀释剂液面上约1cm处,沿管壁注入装有9ml的稀释剂的试管中,混匀成1∶100(或1∶10、1∶200)的稀释液。
  吸样 用上述吸管分别取1∶10供试液(或原液、1∶20供试液)1ml,注入2~3个平皿中。
  以另一支1ml吸管,按上述操作,作下一级的稀释与吸样。
  操作时,应特别注意每次吸液前必须使稀释液充分混匀(吸管反复吹吸数次或充分震荡),以使菌体充分均匀分散,降低测定误差。
  3.3 倾注琼脂(注皿)与干燥
  3.3.1 事先将肉汤琼脂融化、置45℃水浴中,备用
  3.3.2 当供试液及各级稀释液均注入平皿后,以上述琼脂倾注入平皿,每皿约15ml,随即转动平皿,使样液与琼脂混匀后置水平台上待凝。
  3.3.3 干燥 琼脂凝固后,在净化条件下开盖倒置或换灭菌的陶瓦盖,使平板干燥,减少平板表面的水分,防止菌落蔓延生长。干燥时间一般在3小时左右,干燥时间计入培养时限。
  3.4 将上述平板倒置于30~35℃培养箱中,培养48±2小时。
  4.菌落计数
 
 4.1 细菌菌落是1个菌细胞或菌细胞团在局限位置上,经一定条件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由于细菌种类繁多,形成菌落大小、形状、色泽、透明度等皆因种而异,差别甚大。计数时一般用透射光于平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不要漏计琼脂层内和平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须注意细菌菌落与药渣或培养基的沉淀物,酵母菌及霉菌菌落的区别。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别。
  4.2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
  4.3 若平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4.4 平板上有片状菌落或花斑样菌落蔓延生长以及平板受到污染的情况,该平板计数无效。
  4.5 计算各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
  4.5.1 当用一稀释级使用2个平板时,应采用2个平板菌落数的均值为平均平板菌落数。若2个平板菌落数相差在1倍以上时,该稀释级不宜采用,但不包括2个平板菌落数均在15个以下的情况①。
  注① 15以下两平板菌落数允许幅度0~4、1~7、2~9、3~10、4~12、5~14、6~15、7~17、8~18、9~19、10~20。
  4.5.2 当同一稀释级使用3个平板时,应采用3个平板菌落数的均值为平均菌落数。若其中1个平板菌落数与其他2个相近的平板菌落数的均值相差1倍以上时,该平板菌落数不能参与平均,但不包括平板菌落数均在10个以下的情况②。
  注② 10以下3平板最大与最小菌落数的允许幅度,0~3、1~5、2~7、3~9、4~10、5~12、6~13、7~14。
  5.菌数报告规则
  一般宜选取平均平板菌落数在30~300间的稀释级,作为菌数计算的依据。
  5.1 若有1个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处在30~300时,将该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5.2 若有2个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处在30~300时,先计算两稀释级菌落数的比值。

      高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比值=-------------------
      低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5.2.1 当比值≤2时,以两级的菌落数均值为报告菌数。
  5.2.2 当比值>2时,以低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5.3 若有3个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均处在30~300时,采用后2个稀释级计算级间比值。
  5.3.1 当比值≤2时,以两级的菌落数的均值为报告菌数。
  5.3.2 当比值>2时,以低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5.4 若各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均在300以上,按最高的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或适当增加稀释级,重作测定后报告结果。
  5.5 若各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300间,其中一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大于300,相邻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又小于30时,以最接近30或300的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5.6 若各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时,按最低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但若应用原液为供试液,当1∶10稀释级与原液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相等或大于时,应以培养基稀释法测定,按测定结果报告菌数。
  培养基稀释法:
  吸取供试液(原液或1∶10供试液)1ml,注入5个平皿内(每皿0.2ml,总量为1ml)。共作3份,共15个平皿。每皿倾注融化并冷至45℃左右的普通肉汤琼脂约15ml,旋转混合,冷凝后按规定培养温度与时限培养、计数。
  将每ml注入5个平板的菌落计数结果合并为每ml菌落数,共得3组数据。取3组数据平均值乘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5.7 若各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均无菌落生长或测定数在10个以下时,报告菌数为<10个。

  表1:        细菌数报告规则举例

---------------------------------------
|   |   |   供试品稀释倍数 |级间|    |     报告数 |
| 规则| 原液|-----------|  | 菌落数|         |
|   |   | -1 | -2 | -3 |比值|    |     书 写 |
|   |   |10  |10  |10  |  |    |         |
|-------------------------------------|
| 5.1 | - |1365 | 164 | 20 | -| 16400 | 16×10 或16000 |
|   |   |   |   |   |  |    |    3     |
|5.2.1 | - |2760 | 295 | 46 |1.6 | 37750 | 38×10 或38000 |
|   |   |   |   |   |  |    |    3     |
|5.2.2 | - |2890 | 271 | 60 |2.2 | 27100 | 27×10 或27000 |
|   |   |   |   |   |  |    |    3     |
|5.3.1 | - | 239 | 202 | 35 |1.7 | 27600 | 28×10 或28000 |
|   |   |   |   |   |  |    |    3     |
|5.3.2 | - | 236 | 196 | 42 |2.1 | 19600 | 20×10 或20000 |
|   |   |   |   |   |  |    |    4     |
| 5.4 | - |不可计|4650 | 513 | -|513000 |51×10 或510000 |
|   |   |   |   |   |  |    |    3     |
| 5.5 | - |不可计| 305 | 12 | -| 30500 | 30×10 或30000 |
| 5.6 | - | 24 | 19 | 12 | -|  240 |  24×10或240  |
| 5.6 | 22.3 | 27 |  7 | - | -|  270 |  27×10或270  |
| 5.7 | - | 0.6 |  0 | 0  | -|   6 |    <10   |
---------------------------------------

  6.报告数书写
 
 6.1 菌落数在100个以内时,按实测数书写报告。
  6.2 菌落数大于100时,取二位有效数字,第三位数按有效数字处理规则处理,为简便计,也可用10的指数报告。

霉菌和酵母菌数测定



  霉菌和酵母菌数是指规定单位非规定灭菌药品制剂中污染的霉菌和酵母菌的活菌数量。
  霉菌和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空气及水中都有它们的菌体及孢子存在。因而在药品生产、贮藏等各个环节均可污染药品,以致引起药品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有些霉菌毒素也是重要的致癌物质。
  霉菌和酵母菌数是判定药品受到污染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对药品原料、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以及操作人员卫生状况进行卫生学评价的综合依据之一。
  霉菌和酵母菌种属繁多,采用一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不可能适合所有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故本法测定结果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平板生长的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本法规定,一般制剂用虎红琼脂作霉菌数测定(液体制剂包括酵母菌数)。但含蜂蜜或王浆的合剂另以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YPD)琼脂作酵母菌数测定,而霉菌数测定仍用虎红琼脂。
  1.培养基、试剂
  1.1 PH7.2磷酸盐缓冲液(0.1mol/L)(附录二2)
  1.2 生理盐水(附录二2)
  1.3 YPD琼脂培养基(附录三6)
  1.4 虎红琼脂培养基(附录三5)
  2.检验程序

-----   -------   -------   --------
|供试品|--→|1:10供试液|--→|1:100供试液|-→ |1:1000供试液|
-----   -------   -------   --------
   | 合剂(含蜂蜜或  |      |            |
   |    王浆者)  |      |            |
   ↓ 滴眼剂      ↓      ↓            ↓
-------  -------  -------   --------
|平皿2~3个|  |平皿2~3个|  |平皿2~3个|   |平皿2~3个|
-------  -------  -------   --------
   |          |      |            |
   -------------------------------
                    ↓
            ----------------
            |  虎红琼脂,YPD琼脂  |
            |(含蜂蜜或王浆的合剂用)注皿|
            ----------------
                    ↓
                 -------
                 | 培 养 |
                 -------
              25~28℃↓72±2小时
                ---------
                | 菌落计数  |
                ---------
                    ↓
                 -------
                 | 报 告 |
                 -------

  3.操作步骤
 
 3.1 供试液的制备(总则5)与稀释,按细菌数测定项下的方法进行。稀释级一般采用3级。合剂(含蜂蜜或王浆者)和滴眼剂可用原液作第1级供试液,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可取该稀释级的吸管吸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级2~3个平皿。
  3.2 各稀释液注入平皿后,应及时将融化并冷至45℃左右的虎红琼脂培养基(如供试品为含蜂蜜或王浆的合剂,加用YPD琼脂培养基测定酵母菌数)约15ml倾注平皿内,摇匀待凝。
  3.3 凝固后,置25~28℃培养箱内,一般培养72±2小时,如有可疑,可标记后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4.菌落计数方法
  4.1 菌落形态
  4.1.1 霉菌菌落形态:具有放射状或树状分枝的菌丝是霉菌菌落的特征。初形成时,多无色透明,有明显的折光性,在较暗的背景下,以透射光观察,易于识别。少数生长在琼脂表面的菌落,初起时,似为1小块水迹,需借助暗反射光才能看清。成熟的霉菌菌落多数有各种颜色的孢子形成,随种而异,极易判定。
  4.1.2 酵母菌菌落形态:在虎红琼脂平板上,多数为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呈不透明乳脂状,乳白色或粉红色。少数表面粗糙或皱褶,有的菌落周边呈细分枝状。位于琼脂内的菌落,可呈铁饼形、三角形及多角形。菌落外观与细菌菌落不易区别时,应挑取菌落,用水制片,置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个体比细菌大数倍,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绝大多数为出芽繁殖。当平板内酵母菌菌落甚多时,常有酒香气。
  在YPD琼脂平板上的菌落与虎红平板上的形态相似,但稍大,多数为乳白色。
  4.2 菌落计数:一般在平板背面用肉眼直接点数,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若有根霉或毛霉蔓延生长时,为避免影响其它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应及时将平板取出计数或从平板背面观察霉菌生长中心点或霉菌蔓延生长区域来计数。固体制剂仅计数霉菌菌落;液体制剂应计数霉菌菌落和酵母菌菌落的总数;含王浆或蜂蜜的合剂则应将虎红平板上的霉菌数加上YPD平板上的酵母菌数为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算各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
  5.菌数报告规则
  5.1 选择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稀释级平板计数,以该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乘稀释倍数作为报告菌数。
  5.2 若邻近的2个稀释级平均平板菌落数均在30~100之间,计算级间比值。当比值≤2时,以两级菌落数的平均值为报告菌数;比值>2时,按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5.3 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不足30时,以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为报告菌数。
  6.菌数报告的书写
  6.1 固体制剂报告霉菌数;液体制剂及半固体制剂报告霉菌和酵母菌的总数。
  6.2 菌数报告的书写参照细菌数测定。
  6.3 眼科用药各稀释级(含原液)均未生长菌落时,报告“未检出”。

大肠杆菌检验法



  大肠杆菌为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细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常住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可直接或间接污染药品及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药品中检出大肠杆菌表明该样品已受到粪便污染,服用后有可能被粪便中存在的肠道致病菌或寄生虫卵等病原体感染。因此,大肠杆菌被列为粪便污染指示菌,是非规定灭菌口服药品的常规必检项目。
  1.培养基、试剂
  1.1 普通肉汤培养基(附录三1)
  1.2 胆盐乳糖(BL)增菌液(附录三7)
  1.3 乳糖发酵管(附录三13)或5%乳糖发酵管(附录三14)
  1.4 蛋白胨水培养基(附录三10)
  1.5 磷酸盐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附录三11)
  1.6 西蒙氏柠檬酸盐培养基(附录三12)
  1.7 伊红美蓝(EMB)琼脂(附录三8)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