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小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和开展课堂讨论、课外辅导等教学活动。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按小班级组织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围绕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实际中接受教育。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必要的参观、调查,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一些省市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应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当开展电化教学。有条件的省市和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制作一些观点正确、材料丰富生动的电化教学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也要组织制作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电教片。
要严格执行考试制度,继续改进考试方法。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考试成绩的评定还必须和学生的实际政治思想情况和日常表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成绩是决定学生能否升级和毕业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招收新生(包括研究生)和授予学位时,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任意降低标准。
四、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他们的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
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和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和较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在业务上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包括担任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实践证明,广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多年来,尤其是在前几年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阵地,加强和改进理论课教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亦应看到,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数量不足,相当多的学校缺编情况严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年龄老化,他们中的大部分将在三五年内陆续退出教学岗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一半;现有教师队伍政治和业务素质不齐,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在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上进一步培训提高的任务相当繁重;由于各种原因,补充新师资困难,现有教师队伍也不够稳定,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充实和提高教师队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和带根本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