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定编定岗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继续改革与完善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逐步扩大高等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自主权。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设置和调整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自主进行职务评聘;在学校管理人员中逐步实行职员职务制度,进行考核聘任。校办产业和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合同聘任制等企业用工形式。试行校内人才流动和待业制度,妥善安排落聘人员,鼓励他们在新岗位上发挥作用。
9.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和加强考核评估制度。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民主评议与领导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校内单位、个人进行评估、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对各单位工作评价和确定教职工个人职务聘任、增资、奖惩的依据。
10.人事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校骨干队伍的建设。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提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积极推行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制度;大力提倡从社会上尤其是产业部门、科研院所聘请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校际兼职。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后劲、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
四、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11.在主要依靠国家改善教职工待遇的同时,实行校内津贴,逐步形成国家工资为主、校内津贴为辅,双轨运行、统筹管理的高等学校分配制度。通过国家工资改革和校内分配改革,逐步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使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在“八五”期间超过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在当地全民所有制职工中处于中上水平。
12.在执行国家基本的工资法规和工资总额包干的前提下,制定校内分配办法。要逐步将现行由学校基金开支的奖酬金纳入校内津贴,使收入分配规范化。学校基金中用于校内津贴的部分纳入工资总额计划,不计征奖金税;工资总额包干节余,由学校自主分配。
13.校内分配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工资待遇随岗位变动,按实际贡献确定,合理拉开差距,理顺分配关系,强化工资分配的激励功能。注意分配的政策导向,保证从事教学和基础科研的教师得到合理报酬,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重奖。具体分配办法,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并与国家工资改革的基本思路相衔接。实行承包制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工资分配与经济效益挂钩。
14.校内分配的增资幅度要因地因校制宜,并随学校财力状况而浮动,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以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对师范、文科等自筹资金较少的学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适当给予财力支持。
15.校内分配要以校级为主。要妥善处理校系两级在筹资、分配上的关系,既要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克服分散化的倾向。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随着校级财力增长,逐步扩大学校统筹分配的比重。
五、校内住房及保险福利制度的改革
16.改革住房制度,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作用,改善教职工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高校住房改革既要同当地的房改政策衔接,又要考虑高校特点。要注意住房分配的政策导向,使贡献突出的教师优先得到改善。
17.改革医疗和退休保险制度。建立校内公费医疗基金,变暗补为明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提高医疗费使用效益,增进高校医疗保健能力。建立校内退休保险基金,形成国家社会保险、学校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校内退休保险制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退休养老保险向社会性保障过渡。
六、改革工作的实施和指导
18.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学校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对改革具有共识和紧迫感,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并取得地方政府的领导与支持。
19.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制定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统筹规划,综合配套,分步到位。要同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改革结合进行。各项改革措施都应注意结合学校实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利于培养人才的目标下,鼓励学校大胆创新,积极试验。
20.要加强党组织对改革的领导,作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实施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不断研究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改革健康发展。
21.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学校改革工作的指导,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经过试点逐步推开,不要一哄而起。要分类指导,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步骤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制宜。
附件四: 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
1.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面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力度,深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