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失效]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申报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家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发给排污许可证。
  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国家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污许可证。
  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当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确定。
  已建企业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当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当地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经济、技术条件确定。
  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在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时,应当写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
 第十一条 需要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并写明理由。环境保护部门接到申报后,应当在一个月内予以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二条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应当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治理进度。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检查排污单位治理的情况,对完成限期治理的项目进行验收,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验收结果。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持有省辖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签发的检查证件。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
  (一)污染物排放情况;
  (二)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行、操作和管理情况;
  (三)监测仪器、设备的型号和规格以及校验情况;
  (四)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记录;
  (五)限期治理执行情况;
  (六)事故情况及有关记录;
  (七)与污染有关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方面的资料;
  (八)其他与水污染防治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