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通知

  3.3.2 工艺特点
  好氧生化处理单元去除CODcr、BOD5等有机污染物,好氧生化处理可选择接触氧化、活性污泥和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如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采用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可以降低悬浮物浓度,有利于后续消毒。
  3.3.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排入自然水体的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3.4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3.4.1 工艺流程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气净化池→消毒”。沼气净化池分为固液分离区、厌氧滤池和沉淀过滤区。三区的主要功能分别为去除悬浮固体,吸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进一步去除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沉淀和过滤单元去除剩余悬浮物和降解有机污染物,保证出水质量。所产生沼气根据气量大小作不同的处理,当1立方米污泥制取沼气达15立方米以上时,收集利用;当1立方米污泥制取沼气不足15立方米时,收集燃烧处理。
  图3-4 沼气净化池工作原理图(略)
  3.4.2 工艺特点
  沼气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气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3.4.3 适用范围
  作为对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第4章 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医院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废气也要进行处理。
  4.1 预处理
 
 医院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质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利于后续处理。
  4.1.1 化粪池
  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化粪池主要有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
  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的原理是通过沉淀的作用先将有机固体污染物截留,然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处理效率优于普通化粪池。
  化粪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第3.8.2~3.8.5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6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4.1.2 预消毒池
  预消毒的目的是降低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以减少操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1、传染病医院病人的排泄物进行预消毒后排入化粪池。
  2、传染病医院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前必须预消毒,预消毒池的接触时间不宜小于0.5小时。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等,粪便消毒也可采用石灰。
  3、对于普通综合医院,可不设预消毒池。
  4、生化处理如采用加氯进行预消毒则需进行脱氯,或采用臭氧进行预消毒。
  4.1.3 格栅
  在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宜设置格栅,格栅井与调节池可采用合建的方式。
  1、传染病医院的格栅应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在普通医院宜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小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手动格栅)。
  2、格栅井应密闭,设置通风罩,收集废气以进行集中处理;
  3、栅渣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等一同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4、设计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等有关规定。
  4.1.4 调节池
  1、医院污水处理应设调节池。连续运行时,其有效容积按日处理水量的30~40%计算。间歇运行时,其有效容积按工艺运行周期计算。
  2、调节池宜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3、调节池应采用封闭结构,设排风口,防沉淀措施宜采用水下搅拌方式。
  4、调节池产生污泥定期清淘,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一同处理。
  4.2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4.2.1 一级强化处理
  医院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一般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气浮等工艺。过滤的固液分离方式需要反冲,操作管理较为复杂,而气浮工艺中气体释放易导致二次污染。所以医院污水中一般采用混凝沉淀工艺。
  医院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宜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混凝、沉淀池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1、污水处理量小于20立方米/h时,沉淀池宜设备化,可采用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的一体化设备,池形宜为竖流式或斜板沉淀池。当污水处理量大于20立方米
/h时,沉淀池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形宜为竖流式或平流式沉淀池。
  2、当沉淀池体采用钢结构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腐措施。
  3、当采用斜板沉淀池,必须设置斜板冲洗设施。其他形式的沉淀池需采取便于清理、维修的措施。
  4、设计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版)等有关规定。
  4.2.2 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对现有医院中应用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
  有改建场地时,可将调节池用作沉淀池,在化粪池旁增设调节池。
  场地不足时可在地面上增设混凝沉淀池。
  4.3 生物处理
 
 医院污水采用生物处理,一方面是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可保障消毒效果。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和简易生化处理等。
  4.3.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
  1. 工艺特点
  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污水适应性强,建设费用较低。
  活性污泥工艺的缺点是运行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分离效果不够理想。
  2. 设计参数
  曝气池和二沉池设计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有关规定;
  曝气池污泥负荷根据出水有机物和氨氮要求,需要时应满足硝化要求。

表4-1    活性污泥工艺曝气池主要工艺参数



┏━━━━━━━━━━━━━━━━━━━━━┯━━━━┓
┃          参数          │参考范围┃
┠─────────────────────┼────┨
┃         HRT (h)         │  4~12┃
┃         气水比         │  6~10┃
┃        MLSS (g/L)        │  2~4┃
┃    污泥负荷(kg-BOD5/(kg-VSS d)    │0.1~0.4┃
┃         泥龄(d)         │ 5~20 ┃
┗━━━━━━━━━━━━━━━━━━━━━┷━━━━┛

  3.适用范围
  传统活性污泥法适用于800床以上水量较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对于800床以下、水量较小的医院常采用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SBR按周期循环运行,每个周期循环过程包括进水、反应(曝气)、沉淀、排放和待机五个工序。SBR单个周期的进水、反应、沉淀、排放和待机都是可以进行控制的。每个过程与特定的反应条件相联系(混合/静止,好氧/厌氧),这些反应条件促进污水物理和化学特性有选择的改变。
  SBR工艺具有流程简单、管理方便、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较低、处理效果好及设备国产化程度高等优点。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