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通知

  5.7.1 工程设计
  1、医院污水臭氧处理站应设置空压机房、臭氧发生器设备间和操作间。空压机房安放空压机,空压机应防震和防止噪声。臭氧发生器间应留有设备检修空间。臭氧接触塔在寒冷地区应设在室内,尾气处理后设排气管排出室外。
  2、医院污水消毒的主要工艺参数如表5-2所示。

表5-2      医院污水臭氧消毒的主要工艺参数



┏━━━━━━━━━━━━━━┯━━━━━━━━━━┯━━━━━━━━━━┓
┃     项  目     │   一级处理出水 │   二级处理出水 ┃
┠──────────────┼──────────┼──────────┨
┃臭氧投加量/mg·L-1     │     30~50   │     10~20   ┃
┃接触时间/min        │      30    │     5~15   ┃
┃大肠菌去除率/%       │     99.99   │     99.99   ┃
┗━━━━━━━━━━━━━━┷━━━━━━━━━━┷━━━━━━━━━━┛

  3、在选择臭氧发生器时,要根据污水水质及处理工艺确定臭氧投加量,再根据臭氧投加量和单位时间处理水量确定臭氧使用量,按每小时使用臭氧量选择臭氧发生器台数及型号。
  4、臭氧与污水接触方式一般采用鼓泡法,气泡分散越小,臭氧利用率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因此要选择气水混合效果好的臭氧进气装置。
  5、臭氧系统设备管道应做防腐处理与密封。
  6、臭氧设备间应设置通风设备,通风机应安装在靠近地面处。
  7、在工艺末端必须设置尾气处理或尾气回收装置,反应后排出的臭氧尾气必须经过分解破坏或回收利用,达到排放标准。
  5.7.2 适用范围
  1、采用二级处理的医院污水最好采用臭氧消毒,这样可以减少臭氧的投加量,降低设备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
  2、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5.7.3 运行管理
  1、臭氧对人有毒,国家规定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立方米。
  2、臭氧为强氧化剂,浓度越高对接触物品损害越重,使用时应注意。
  3、在使用时应控制影响臭氧杀菌作用的因素,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有机物、pH、水的浑浊度、水的色度等。
  4、在产臭氧过程中,避免放电电极潮湿而造成断路。
  5、臭氧的产量受电压、进气量和进气压力的影响。
  6、臭氧的投加量和剩余臭氧量在消毒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时应注意控制。
  5.8 紫外线消毒
  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紫外线消毒技术是利用特殊设计的高功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C波段紫外光发生装置产生的强紫外光照射流水,使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水藻以及其他病原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紫外C光辐射后,其细胞组织中的DNA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从而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以及其它致病体,达到消毒杀菌和净化的目的。紫外线杀菌速度快,效果好,不产生任何二次污染,属于国际上新一代的消毒技术。但要求水中悬浮物浓度较低,以保证良好的透光性。
  5.8.1 工程设计
  1、采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求被处理的水中悬浮物浓度<10mg/L,在此条件下推荐的照射强度为25-30μW/平方厘米,照射时间>10s。
  2、紫外线消毒系统可采用明渠型或封闭型。相对而言,明渠型比封闭型更容易监测和维护,对水流阻力也小。
  3、紫外系统内还应包括清洗设施。医院污水应采用设置自动清洗装置。
  4、紫外系统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气体消毒时,采用循环式紫外空气消毒装置。
  5、紫外灯管应专业回收。
  5.8.2 适用范围
  1、出水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的污水处理系统可采用紫外消毒方式;
  2、在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如排入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水域时,可采用紫外消毒方式;
  5.8.3 运行管理
  1、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并注意眼睛的防护,以免引起损伤。
  2、在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进行测定。
  3、使用的紫外线灯,新灯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90uw/平方厘米,使用中紫外线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70uw/平方厘米,凡低于70uw/平方厘米者应及时更换灯管。
  4、紫外线消毒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
  5、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第6章  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废气处理技术

  6.1 医院污泥处理
  6.1.1 污泥的分类和泥量
  1、污泥根据工艺分为化粪池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化学(混凝)沉淀污泥、消化污泥等。
  2、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泥量与原水的悬浮固体及处理工艺有关。医院污水处理构筑物产生的污泥量如表6-1所示。

表6-1             污泥量平均值



┏━━━━┯━━━━━━━━┯━━━━━━━━┯━━━━━━━━━━━━━━┓
┃污泥来源│   总固体   │   含水率   │     污泥体积     ┃
┃    │  (g/人.d)  │   (%)   │              ┃
┠────┼────────┼────────┼───────┬──────┨
┃    │        │        │  (L/人.d)  │ (L/人.a) ┃
┠────┼────────┼────────┼───────┼──────┨
┃ 初沉池│    54    │   92~95   │ 0.68~1.08 │ 249~395 ┃
┠────┼────────┼────────┼───────┼──────┨
┃ 二沉池│    31    │  97~98.5  │ 1.04~2.07 │ 380~755 ┃
┠────┼────────┼────────┼───────┼──────┨
┃混凝沉淀│   66~75   │   93~97   │ 1.07~2.20 │ 390~840 ┃
┗━━━━┷━━━━━━━━┷━━━━━━━━┷━━━━━━━┷━━━━━━┛

  3、化粪池污泥来自医院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粪便,污泥量取决于化粪池的清掏周期和每人每日的粪便量。每人每日的粪便量约为150g。
  4、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6.1.2 医院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处理工艺以污泥消毒和污泥脱水为主。水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污泥消毒池内,投加石灰或漂白粉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若污泥量很小,则消毒污泥可排入化粪池进行贮存;污泥量大,则消毒污泥需经脱水后封装外运,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焚烧处理。
  6.1.3 污泥消毒
  1、污泥首先在消毒池或储泥池中进行消毒,消毒池或储泥池池容不小于处理系统24h产泥量,但不宜小于1立方米。储泥池内需采取搅拌措施,以利于污泥加药消毒。
  2、每天湿污泥产量小于2立方米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可在消毒后排入化粪池,此时化粪池的容积应考虑到此部分的污泥量。每天湿污泥产量大于2立方米的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可在消毒后进行脱水。
  3、污泥消毒的最主要目的是杀灭致病菌,避免二次污染,可以通过化学消毒的方式实现。化学消毒法常使用石灰和漂白粉。
  (1)石灰投量每升污泥约为15g,使污泥pH达11-12,充分搅拌均匀后保持接触30-60min,并存放7天以上。
  (2)漂白粉投加量约为泥量的10-15%。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