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
稀植栽培技术报告的通知
国办发〔199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要求,我国粮食产量二000年要达到五千亿公斤,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不断采用适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包括通过引进国外智力这一途径。根据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是一项具有省种子、省水、省肥、省工、节约费用和提高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各地区可根据情况逐步采用和推广这项技术,以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积极推广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的报告
国务院:
目前,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三千二百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稻米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如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对于实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达到五千亿公斤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培育优良品种,二是改进栽培技术。从当前情况看,使用改良品种已被普遍接受,但利用栽培技术能达到增产目的还未被广泛认识。这里主要报告一种新的栽培技术--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日本北海道,因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省水,以主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受到关注。日本专家原正市等一批农学家经过十几年研究推广,使这种栽培技术日臻成熟,五十年代在日本普及,现占全日本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是将传统的在水田中育秧改变为在旱地里育秧,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其特点是:秧苗耐寒,生长健壮,可利用的分蘖多;延长光能利用时间,提前成熟;高产稳产;采用稀植可降低成本,省种和省水均为50%,省肥50-70%。
八十年代初,日本著名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原正市等先后应聘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专家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连续多年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已在黑龙江省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二百二十三万公顷,七年累计增产稻米五十亿三千万公斤,新增产值二十二亿五千万人民币。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推广前的二十五万公顷迅速发展到七十三万公顷,平均每年递增约七万公顷,使水稻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