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的成功经验,产生了强烈的示范作用。一些地区相继引起了这项栽培技术,并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消化吸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九八九年开始,由国家科委会同国务院引进办、农业部组织了“三北”地区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协调指导小组,建立了组织和推广网络,制定了章程,编制了计划和奋斗目标,有组织地推广这项栽培技术,先后在牡丹江市、赤峰市、吉林市和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三北”地区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现场推广,制定了三至五年内,在“三北”地区推广二百至二百三十万公顷的规划目标,并在推广运行机制上不断探讨、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三北”地区共有三百八十七万公顷水稻田,一九九一年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已达约一百六十七万公顷,增产稻谷约十五亿公斤。今年九月份又在石家庄召开了暖地推广该项技术的现场会,收到了很好效果。现在,东北人已较普遍地吃上了大米。
一九九0年,原正市先生应邀到河北隆化县进行指导。在中日双方通力合作下,当年,约12公顷示范田平均产量一举突破七千五百公斤大关,达每公顷一万零五十七公斤,增产率达30%,增产效果明显超过其他措施。今年,该省推广面积为约三万三千公顷,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九千七百五十公斤左右。
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省、自治区通过推广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推动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以甘肃省古城乡为例,全乡水稻种植面积为三百四十公顷,去年推广面积为二百七十五公顷,平均产量达每公顷一万一千八百二十公斤,最高产量达每公顷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五公斤,平均增产幅度大于40%。宁夏、吉林的个别地块达到每公顷一万五千公斤。
今年,我们又尝试把这一栽培技术原理引过长江进入我国水稻主产区,邀请日本专家原正市先生到湖南省浏阳县,指导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南方地区的试验。首期试验面积为四十七公顷,使用三个品种试种,在当地长期低温、阴雨、寡照的恶劣气候情况下,早稻平均产量仍达每公顷八千二百五十公斤,并较当地按常规栽培法种植的水稻每公顷减少投入六百六十七元五角,节水50%,每公顷增产约七百五十公斤。在湖南的试验还表明,采用这种新方法,早稻播种期可提前二十天,成熟收割期相应提前六天,使温光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早稻晚稻均选择适当的迟熟品种,可望夺取两季高产,这预示着另一个新的增产途径。
由日本专家原正市等开发并经我国科技人员不断完善的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在日本主要用于寒冷气候的地区,在被引进我国的十年实践过程中,逐步从北向南,由寒旱地区向温湿地带展开,引进当中不断有所创新,因此,它也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