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关于印发北京、上海、广州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通知

  五、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相当突出。轨道交通快速增长的客流,以及受车辆总量不足、采购滞后、设施设备不到位等客观条件制约造成的运能“瓶颈”,对运营安全带来较大隐患,成为困扰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上海轨道交通目前的车辆配置数,在国际上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当于仅用1/3~1/2的运能来承担其他城市同样的运量。尽管公司已想方设法挖潜增能,但运能与运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2、运营设施设备不到位,制式不一致。一方面,运营设施设备尚未完全到位,如三号线仍处在试运营阶段,车辆、自动信号系统尚在调试运行中。另一方面,车辆、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既有的运营设施设备在制式上不统一,不兼容,而且备品备件又不通用,既对安全运营增添了难度,又增加了运营成本。此外,部分设施设备投用时间较长,一号线设施设备老化问题比较严重,车辆等已经进入大修。这些问题,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已经交付运营线路潜在安全隐患对运营安全带来很大压力。由于各种因素,个别已交付的运营线路存在着边运营,边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的状况。这些安全上的隐患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带来很大压力。目前三号线正在申报市消防验收。
  4、外部因素对运营安全造成很大影响。许多在建、新建、改建工程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带来影响。目前,仅轨道交通在建线路等需运营公司配合的项目就有13项。外来的人为因素也对轨道交通正常运营构成较大威胁。据统计,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员或乘客擅自进入隧道、轨道等各种原因侵入限界的事件时有发生,最近两年频率更高,几乎每天1起,据统计今年1至10月份共有248批,321人因各种原因进入,而且在轨道交通线路自杀情况也较较以往增加,这样都不同程度对运营造成了影响。
  5、新线设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不能满足运营需求。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在轨道交通设计、建设中还缺乏一些需严格执行的规范标准。
  我们必须正视上述这些影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各类问题,并要集中精力,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六、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思考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关键在于抓好管理,抓好落实。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安全运营为中心,狠抓运营质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网络,在员工中进一步强调了“安全乃企业立身之本”的观念,在运营安全管理上强化各项措施:如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立安全责任风险抵押金,坚持领导干部安全责任追究制,对15分钟以上晚点无理由追究相关单位和领导责任,进一步强化安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配合有关方面着手制定《上海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技术规范》,细化各类应急预案,使其更具操作性;加大安全整改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检查、考核,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技能,积极开展运营演练,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对影响运营安全的设施设备各类隐患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加强运营设施保障,不断提高设施设备完好率,确保运行状态良好;加大运营安全投入,公司与市科委确定了影响运营安全的八大课题,并联合投入1500万元,组织专业力量专门进行课题攻关,强化安全技术保障。公司通过强化各项措施,使运营安全处于受控状态,运营质量不断提升,运营图兑现率和列车正点率逐年提高,运营晚点大幅下降。
  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的同时,我们认为,在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1、建立运营安全评估体系,全面评价运营安全状况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承担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任务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安全正点运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各个系统与设备的可靠性、运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处理事故和故障的及时性是安全正点运行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运营安全状况,提出安全性、可靠性改进措施,就需要建立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体系。从今年开始,与高校联手,由市科委立项,开展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研究,建立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模型,并开发相应的评估软件。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正确评价自身运营安全现状,修正管理偏差,提高运营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内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相继投入运营,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如能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营安全评估体系,确定统一、规范的安全评估标准,将对整个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强化运营安全管理措施,有力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一是利用多种载体,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安全意识;二是完善修订各类预案,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加强地铁各类安全设施的日常检查,将此项工作作为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四是在列车车厢内安装对讲系统,保证紧急状态下乘客同司机之间的联络,加快处理安全事故的速度;五是增加地铁疏散的指示标志,为特殊情况下的疏散做好导向;六是今后在设计中,将隧道上方的电缆放到地下,以解决逃生通道问题;七是充分发挥安保、稽查大队的作用,并利用安检仪等设施,进一步加大危险品检查的力度;八是继续对职工加强各类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职工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强化以上措施,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防范,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3、提前介入工程建设环节,实现运营安全保障前移
  运营方是轨道交通工程的最终用户。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运营方的及早介入,有利于运营方及时发现问题,与建设管理等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完善工程建设,从整体上提高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水平,使工程建设和运营接管紧密衔接;有利于运营方全面深入掌握设施情况,特别是隐蔽工程的情况,做好投用后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维护保养;有利于缩短交接和运营准备时间,使工程项目及时投运,发挥投资效益。运营方提前介入工程建设环节,加强与线路的设计、建设单位沟通,把运营安全保障工作前移,对避免二次整改,节约投资,及早发现线路、设备采购存在的问题,确保新线投用后安全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前介入工程建设环节,需要从机制上加以完善,在内容上加以深化,由于提前介入涉及轨道交通的各个方面,要制定有关规定,使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作。我们在这方面也正积极尝试,配合有关方面拟定了《关于上海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单位介入工程建设的方案》,提出了在轨道交通新线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运营企业确定后,应立即组织运营相关人员介入,并明确了介入的形式和不同阶段介入的内容,从而实现运营安全保障前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