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步骤为:
(一)确定重点监测目录
确定监测产品或服务目录应主要考虑:
1、本地区、本行业在全国占相当重要地位、且易受进口冲击的主导产品或服务。
2、本地区、本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且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或服务。
3、规模虽较小,但涉及国计民生,且可能受国际市场影响的产品或服务。
4、本地区、本行业规划中拟重点发展,目前尚属幼稚产业的产品或服务。
(二)建立监测指标体系
选择监测指标应突出以下要素:
1、客观描述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及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的指标。
2、准确反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服务贸易的异常情况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的指标。
3、兼顾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产业损害的指标。
4、充分考虑与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的衔接。
(三)收集预警信息
1、收集渠道
预警信息收集渠道主要有: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数据公司以及科研院所等数据提供机构;抽样调查等其它渠道。
预警信息的获得应尽可能利用公开或商业信息渠道。如有必要,可采取抽样调查的办法,通过监测重点企业等方式加以补充。
2、收集方式
预警信息的收集方式主要包括:采集公开信息;购买商业数据;抽样调查;监测企业自愿填报。
3、抽样调查中重点监测企业样本的确定
对监测产品或服务,可确定若干重点监测企业,通过企业定期(如每季、每月)报送相关数据,获取信息。监测企业的选择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二是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三是出口量较大;四是与本地区、本行业监测产品有关的主要流通企业、港口。
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商会应与监测企业建立联络员制度。监测企业应确定专人负责,主动向预警监测部门提供有关监测数据。凡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数据,预警监测部门负有保密义务。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建立专家队伍
组织相对固定的专家队伍,对监测产品或服务中异常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专家队伍中应包括产业专家、贸易专家、法律专家和经济分析专家等。
2、加强分析评估
对进口产品或服务,应着重分析其异常变化对本地区、本行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发现进口产品或服务可能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或损害威胁的迹象,为国内产业及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有效保护自己提供信息支撑。
对出口产品或服务,应着重分析其异常变化与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关系及对调整产业、产品或服务结构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