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形势变化和体制政策调整等,一些重点支出虽得到较好保障,但与预算相比变化较大。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8.45亿元,完成预算的135.5%,主要是用国债项目资金安排的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加;地质勘探费26.75亿元,完成预算的76.3%,主要是原列中央本级支出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预算在执行中部分项目下划地方,相应增加补助地方支出,减少中央本级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7.72亿元,完成预算的244.3%,主要是在预算执行中增加了中国残联参加残奥会运动员奖金支出等经费,同时将原列补助地方专款预算的救灾帐篷采购资金、救灾专用车辆资金等支出,在预算执行中上划中央本级;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95.66亿元,完成预算的402%,主要是执行中用部分超收收入补充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及预算原列中央补助地方专款支出的部分中央企业关闭破产资金在执行中上划中央本级;对外援助支出60.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6.1%,主要是增加了援外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417.33亿元,完成预算的111%,主要是增加了棉花竞卖等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支出543.61亿元,完成预算的107.2%,主要是车辆购置税收入增加,用于公路建设方面的支出也相应增加。
积极改革创新,促进经济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是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央财政除及时办理当年出口退(免)税、确保正常需要外,还通过使用超收收入、利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而增加的中央库款余额,全部清偿了历年欠企业和地方的出口退税。全年中央财政出口退税2936.32亿元。二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顺利实施。经国务院批准,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实行了增值税转型试点,允许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实行增量抵扣办法。三是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拨付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补助资金206.47亿元,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试点工作。调整铁路系统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促进铁路体制加快改革。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落实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公司上市的所得税返还政策,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地区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和保值储蓄贴补息补贴政策。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对审计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税改革的深化,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社会各界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越来越关注。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财政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为民理财意识,不断加大了相关改革和工作力度,2004年继续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一是结合《
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积极推动财政相关立法工作。《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颁布实施,《企业所得税法》等一批财政法律法规草案的研究、起草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财政部分三批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44项。二是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从制度上、机制上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律法规问题的产生。在人事部等5个中央部门进行了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并对一些跨年度的重大支出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试点。增加信息产业部等7个中央部门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综合预算改革试点。140个中央部门及所属26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涉及资金2500多亿元。地方也加大了改革力度。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2000亿元,资金节约率在10%左右。三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在加强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监督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的有效性监督,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努力做到预防违法违规问题发生的监督“关口前移”。四是加强财会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会计监督,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等社会监督的作用等等。这些措施对促进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推动依法理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审计署对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表明,在中央预算得到较好完成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部门在编报预算时多报人员、虚列项目、重复申报、随意调高预算执行标准;有些部门和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事权划分不够科学、资金分配过于分散等问题。为此,国务院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切实按照全国人大有关决议要求和审计意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依法追究责任。财政部正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努力增收节支,加强财政监督,严格资金管理,制止铺张浪费,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办法。对财政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如部分地区县乡财政比较困难;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出口退税负担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保障等,已经并正在积极研究和落实措施,争取尽快加以解决。同时,要看到我国还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初期,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绝不能因为财政收入形势相对好一些而忽视了勤俭节约。要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