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及中国卫星宽带传输网建设力度,提高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应用支撑平台。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和网格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33、继续贯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面向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基础平台。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加强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师资培训。加大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继续推动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组建中国文字整理、研究、设计中心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
34、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政策研究。做好教育立法“五修四立”工作,全力推进《
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尽快颁布;完成《
教育法》修订草案和《学位法》草案制定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推进《学校法》和《考试法》草案制定工作。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教育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做好“四五”教育普法工作,加大教育系统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的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5、认真做好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工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为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2400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全力推动各地逐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继续推动各地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36、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保证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全面落实高等教育240万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完善国家奖学助学金管理办法,落实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助学金政策等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37、全力做好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推动各地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大学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招聘活动质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和所有的高等学校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38、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考试工作管理。全力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整肃工作,加大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以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阳光工程”,进一步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完善高校招生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和落实工作。
39、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学生食堂。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大学生按班级住宿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抓好基本建设和植树绿化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40、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加强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41、标本兼治,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继续实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学院、独立学院、异地办学和专升本等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落实责任,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
4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附件2: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周济部长
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关于2004年的教育工作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调整了一些工作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1、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开局良好。
--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调整工作重心,坚决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战略重点,集中主要精力和财力,切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工作。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推动下,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西部“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与西部12省(区、市)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两基”攻坚责任书,正式审定和批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四年规划和2004年实施计划。规划共覆盖955个县,拟建设项目学校7730所,可增加寄宿学生203万人。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今年各安排了15亿元,建设资金已经下达,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很多省没有等到这笔资金的下达,就已经先期贷款开始工作,2364个项目学校已启动建设,可解决65万学生的寄宿条件。这些学生明年将进入崭新明亮的教室和安全舒适的宿舍学习、住宿,再也不用为上学每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已投入13.64亿元,地方配套9.1亿元,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部6个省以及山东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集中连片试点,同时覆盖了中央确定的9个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地(市、州)、县,试点工作十分成功。国务院办公厅已正式批复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总体实施方案, 计划投入50个亿,工程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此外,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实施。通过重点投入,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成了一批设施齐全的学校。大批危房得到了改造,因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明显减少。贫困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引起高度关注,“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