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速能源开发,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引进优质高效的能源技术设备的人才。
(2)降低原材料消耗的,主要指掌握石油、煤、无机盐化工和精细化工技术、水泥、玻璃以及各种新型建材生产技术的人才。
(3)电子通讯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
(4)繁荣边境贸易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5)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6)金融专业人才。
人才需求特点表现为:专业门类多,层次多,需求量小,需要逐年补充。对这些专业特别是第一、二、三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全国各级各类高校为其培养,民族院校则应在一定程度内调整自身的结构,适应民族地区人才的需求。
3.从毕业生就业情况预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民族院校曾为民族地区输送过大批党政干部、师资,但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民族院校毕业生,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货币银行学、财会、英语、文秘、新闻。供求基本平衡的专业有:法学、汉语、经济管理。需求较少的专业有:中国史、民族学、民族史、少数民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外语类、应用技术类、财经等专业需求增长较快,而对民族语言类各专业的需求是不稳定的。对民族学诸学科、专业表现出量少质高的需求趋势。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委所属民族院校的需求可以概括为:
(1)近期内数量上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2)专业结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力所能及的调整。
(3)民族学各学科、专业需要量少,层次要求较高。
(4)应注意调整民族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如发展成人教育等。
(5)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专业口径较宽的合格人才。
二、委属民族院校现状分析
40多年来,民族院校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各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委属民族院校设有25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文科”基地。本专科已设置了涉及文、理、农、工、医、师、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外语等11科类的专业100余种。有一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有较为完备的办学条件。已初步形成以普通本专科教育为主,既有研究生教育又办干训、预科和函授、夜大学,多种学科兼备的多层次、多科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八五”期间学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