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参与体系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社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现代城乡管理的基本要求,既是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和基层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在社区、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中的自主作用。发挥环境卫生相关行业协会在参与环境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并承担相关的协调、沟通职能。引导社会公众对环境卫生管理参与的积极性,支持各类环境卫生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2、通过社会单位和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价格听证、规划公示、污染监督、权益维护等形式,实现环境卫生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
3、制定社会性考核标准,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目标的具体化、标准化,并把这项工作同人居环境奖、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创建以及文明社区建设、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性的活动结合起来。
4、组织发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类新闻媒体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各地建设的技术先进、运营良好的大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可作为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要认真组织好与环境卫生有关的世界性主题日活动。把环境卫生教育纳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
(四)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
1、建立全国性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包括:各层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构架、职责配置和协调机制设计、信息反馈和处理要求。
2、制订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设部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地方根据环境卫生管理不同对象的实际和特点,分别研究提出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地方性的应急预案。地方性的生活固体废弃物、城市公共保洁方面应予考虑的应急预案有:
——各种油料运输途中因突发事故引起的道路污染应急处理。
——各种禽畜因病疫引起的禽畜尸体处置的应急处理。
——生活垃圾填埋场(简易堆场)因沼气引发火灾的应急处理。
——城市构筑物因各种原因倒塌后建筑废弃物清运处置的应急处理。
——因灾害性气候原因,暴雨、大风、雪灾及其他恶劣气候导致运输系统中断,或引发的生活垃圾出路受阻的应急处理。
——因传染病流行引起的特种医疗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处置的应急处理。
——生活垃圾渗滤液泄漏突发事故引起的水域污染应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