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升级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将加快技术结构、原料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分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棉纺织行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纺织设备;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的生产,加大化纤使用比例;大力提升“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到“十一五”末,棉纺织90年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要达到65%,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5000元/人·年,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化纤行业: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原料开发,提高化纤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追踪国外聚酯、涤纶最新技术,积极开发优质化、超大型化、精密化、短程化新一代国产化聚酯涤纶成套技术装备,发展锦纶大型聚合技术;加快开发腈纶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品种开发,扩大丙纶、维纶等在非纤领域的应用,提高氨纶优质化、差别化;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到“十一五”末,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要达到21世纪初国际水平,新产品贡献率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90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服装行业: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拓产品应用领域;加强产业链集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成从纤维材料、纤维加工到应用开发的新型产业链,促进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重点发展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农用纺织品、生物医用纺织品、新型篷盖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技术。到“十一五”末,行业先进水平设备所占比重要达到3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12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
家用纺织品行业:加强技术协作,联合开发生产一批家纺行业专用技术装备及专用纱线原料、辅料助剂,促进行业整体提升;重点企业实现生产连续化、高速化和缝制设备自动化;围绕高科技家纺产品的生产和阔幅特种整理深加工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印染加工基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技术。到“十一五”末,吨纤维创造产值达到100000元,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
印染行业:以提高印染产品质量、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为原则,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发展涂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加快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研发和生产;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废水治理达不到要求的落后工艺装备和印染企业。到“十一五”末,先进设备比重要达到4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12000元/人·年,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2%,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针织行业: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发展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及花边等产品;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等新型原料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到“十一五”末,具有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的针织装备比重要达到4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1000元/人·年。
毛纺织行业:加快特种动物纤维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优化洗毛、制条工艺,应用新型纺纱技术;推广羊毛细化改性工艺和羊毛防缩可机洗整理技术,提高毛纺产品的质量、档次;着力加强企业废水、废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鼓励东、西部毛纺织企业的区域合作,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毛纺织行业的无结头纱率、无梭化率均达到60%,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00元/人·年。
麻纺织行业:加强麻类纤维加工及纺织工艺先进技术设备的研发,提高麻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麻纺织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高麻类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加强麻类纤维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和种植产业化发展,完善原料与纺织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各类麻纤维可纺性能开发,促进低污染、低能耗脱胶技术应用推广。到“十一五”末,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无结头纱率、无梭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万元产值耗水、耗电、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0~15%。
丝绸行业:不断提升丝绸产品自主设计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开拓消费领域,加快复合型、差别化、功能化新型纤维的应用;针对丝绸印染后整理等薄弱环节,积极采用精细化、质量稳定型、高效低耗型的先进设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着力开发效率高、短流程、小浴比、超低给液、生态环保、循环再利用等加工新技术,减少丝绸印染后整理耗水、耗能以及环境污染;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形成东中西部各区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行业整体技术装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0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