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三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三季度


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价格稳定。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和本外币政策协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二是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中央银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四是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控制贷款增长,加强贷款结构调整。五是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六是继续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配套措施,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七是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贷款增速有所回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2万亿元,

  同比增长16.8%;基础货币余额6.6万亿元,同比增长8.9%;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货币市场利率运行趋于平稳。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98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90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087元人民币/美元。
  初步预计,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注意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同时,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目 录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一、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
  二、金融机构存款平稳增长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有所回落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三、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七、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专栏:
  专栏 1:流动性与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专栏 2:国库现金管理
  专栏 3: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标准
  专栏 4: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与成因分析
  表:
  表 1:2006年第三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表 2:2006年前三季度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表 3:2006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表 4:2006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表 5:2006年9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图:
  图 1:2006年前三季度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趋势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增加趋缓,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基本适应,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
  2006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M2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贷款增速减缓。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9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M1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现金增加较多。9月末M2与M1增幅之间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6.28个百分点缩小到1.13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前三季度累计现金净投放165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851亿元。

┌─────────────────────────────────┐
│       专栏 1:流动性与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
│   在经济学或商业活动中,我们经常在一系列相关但不尽相同的意义上 │
│使用"流动性"一词。例如,流动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
│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直接用于购买,因此被认为│
│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由此推而广之,可以产生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的│
│概念。某个具体市场的流动性可以理解为在几乎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
│成交易的能力,这往往与市场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时间等因素有关。而│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
│量。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
│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
│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流动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
│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多变性可                  │
│能使传统货币数量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定。     │
│  作为负责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对于│
│货币政策实施非常重要。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动性主要指范围较│
│窄的宏观流动性,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
│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
│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
│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基础是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和供给的分析预 │
│测。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主要由法定准备金需求和超额准备金需求两部分构│
│成,前者来自于中央银行设定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后者是商业银行为满足支│
│付清算等需要而自愿持有的。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因素可分为自发性│
│因素和货币政策因素:自发性因素包括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流通中现金和│
│政府存款等项目,取决于公众或政府的行为,不受货币政策操作控制,是影│
│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货币政策因素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
│控制的流动性供给因素,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如回购和逆回购协议、买卖│
│政府债券、发行中央银行证券等。如果流动性供需不平衡,就会影响货币政│
│策目标的实现。过多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会促使市场产生利率下降的预期,或│
│者刺激银行更多发放贷款;过少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会促使市场产生利率上升│
│的预期,或者促使银行收紧信贷。中央银行一般情况下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操│
│作工具来平衡银行体系流动性供需,必要时也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要求│
│来管理流动性。保持流动性水平的平稳适度,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性,有利│
│于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经济决策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此外,通过流动性│
│管理,中央银行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应对暂时的流动性波动,达到确保日常支│
│付和货币市场正常运转的目的。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
│型,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也日益成为货币政策实施的中心内容之一。   │
│  流动性与经济金融运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会│
│直接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金融机构、企业与居民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高低与经济走势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判断经济│
│趋冷或趋热还要观察企业、居民的预期、投资意愿和消费倾向等多方面的经│
│济变量。某些情况下,为适应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的增长,中央银行在公开│
│市场上主动提供流动性。另外一些情况下,如由于外汇流入增加,中央银行│
│购汇为银行体系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
│过剩,吸收过剩流动性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流│
│动性的日常管理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经济指标的高低并不是直接相关的,│
│简单地用当期投资增速的高低来判断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否过剩是不恰当│
│的,不能因为暂时出现了投资增速的波动就直接得出流动性应该收紧或放松│
│的结论。总之,对流动性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需要深│
│入研究,审慎判断。                        │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