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七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容摘要
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及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维护总量平衡。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2007年以来四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2个百分点。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在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但总体看依然偏快。截至2007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7342元,比上年末升值745个基点。
总体看,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在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有利,国内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国民经济将继续较快发展。但也要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贸易顺差继续增加,流动性依然偏多,而在此背后潜藏的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此外,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下一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加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提高储备经营管理水平。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三农、消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以及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统筹协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规模与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目录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有所放缓,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消费贷款显著多增
四、扣除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后,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平稳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
二、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三、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专栏:
专栏1:贷款季节波动分析
专栏2: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
专栏3:银行间债券市场稳步发展
专栏4:国际收支格局分析
图:
图1: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各期限档次利率走势图
图2:2007年第一季度Shibor曲线图
图3: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图4:2005年以来主要资源价格变动趋势图
表:
表1:2007年第一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表2:2007年第一季度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表3: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表4:2007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表5:2007年第一季度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在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但总体看依然偏快。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M1增速加快,主要是由于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增长较快,一是经营效益好,市场活跃,企事业单位投资意愿较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二是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增长放缓,企业为满足支付需要而持有更多活期存款。流通中现金M0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累计现金净投放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有所放缓,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同比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同比降低3.7个百分点;外汇存款余额1649亿美元,同比增长3.76%。
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3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同比降低5.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少增836亿元,其中,居民户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065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901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额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同比降低2.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403亿元,同比少增76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815亿元,同比多增1109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819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多增290亿元。财政存款余额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006亿元,同比多增854亿元。
居民户存款增速减缓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意愿增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繁荣使居民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或理财产品的意愿增强,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大幅增加,分流了部分居民户存款。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消费贷款显著多增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49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比年初增加26亿美元,同比少增16.7亿美元。
人民币贷款分部门和期限看,居民户贷款特别是消费贷款显著多增,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平稳增长。3月末,居民户贷款余额4.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321亿元,同比多增1578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1629亿元,同比多增1199亿元,居民户经营性贷款比年初增加1692亿元,同比多增38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1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比年初增加1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票据融资增长率继续保持自2006年4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短期贷款增速呈上升趋势,中长期贷款增速趋于平稳。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的投向多为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841亿元。
分机构看,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第一季度,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分别增加858亿元和5948亿元,同比分别少增36亿元和57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分别增加3517亿元、894亿元、2575亿元和22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53亿元、479亿元、679亿元和64亿元。